第16部分(3 / 4)

小說:中國遠征軍史 作者:風雅頌

運用中國基地及其人力,如按英國建議拖延反攻緬甸,必然會影響結束全球戰爭的時間。美國軍方不能接受英國的建議'注:美國國務院《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第364~365頁,1943年版。'。最後的決議記錄了美國的觀點,並說明今後應由美國總統與英國首相討論反攻緬甸的事。

蔣介石得到羅斯福保證後回國,馬上進行入緬作戰的部署。中國軍令部為遠征軍制定了詳細的作戰方針和計劃,要求各級部隊和指揮機關“作戰準備須於明年(1944年)2月底以前完成”'注:國家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現代政治史資料彙編》第3輯11冊,軍令部戰史會檔案(7138-2)。'。然而,丘吉爾仍堅持已見,在會議結束後第三天,他以書面形式通知英國三軍參謀長:“首相希望將下列事實記錄在案,即他明確拒絕蔣介石大元帥關於要我們在緬甸進行陸地戰役的同時,負責發動一次兩棲作戰的請求”'注: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5卷第290頁。'。再次表明了他頑固反對兩棲作戰、攻打緬甸的態度和立場。

在開羅會議上,蔣介石還親自或透過史迪威,向羅斯福提出要求美國提供武器,裝備中國軍隊90個師。美國向中國提供10億貸款。等到滇緬路打通之後,中國即出兵攻打廣州、香港、臺灣、上海。此後,美國派出10個步兵師、3個裝甲師參加華中、華南、華北作戰。但沒有達成具體協議。總之,開羅會議在反攻緬甸的具體方案上,中美英三國矛盾重重,沒有達成一致意見,但在政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

1943年12月1日,由霍普金斯起草的開羅宣言正式發表。宣言宣佈:中美英“三國軍事方面人員,關於今後對日作戰計劃,已獲得了一致意見。”雖然對此應該打很大折扣,但“我三大盟國決心以不鬆弛之壓力,從海、陸、空諸方面加諸敵人。”“將堅持進行為獲得日本無條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長期作戰”'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文獻》,世界知識出版社1955年版,第163頁。'。這對於鼓舞人心、威懾敵人,有積極作用。

開羅宣言還宣佈:“三國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國”'注:同上。'。這一條具有重大意義,它譴責了日本自甲午戰爭和“九·一八”事變以來對中國的侵略,承認了東北、臺灣、澎湖是中國固有領土,肯定了中國收復包括上述領土在內的全部失地,恢復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正當權利。

德黑蘭會議:

開羅會議結束後,11月27日,羅斯福、丘吉爾到達德黑蘭,從11月28日至12月1日,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德黑蘭舉行三國首腦會議。會議的中心是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和戰後對德國、波蘭的處理問題,緬甸作戰也是會議的重要議題。羅斯福、丘吉爾在德黑蘭會議上,決定推遲緬甸戰役。

11月28日,羅斯福召集三軍參謀長會議,研討美國的全球戰略。當時馬歇爾就一再指出,丘吉爾和英國軍方想方設法取消登陸安得曼島水陸夾攻緬甸的計劃。羅斯福立刻表態說:“進佔安得曼島可以阻斷日本對緬甸戰場的補給,很有必要。丘吉爾首相也曾向蔣主席表示:印度洋的海上力量即將大量增加。如不進攻安德曼島,增加印度洋的海上力量有何意義?”'注:《美國對外關係,外交檔案集,1943年的開羅會議和德黑蘭會議號(FRUS,TheConferencesatCarioandTehran1943),華盛頓1961年版第478~479頁。'當天下午3時,羅斯福與斯大林會晤,羅斯福向斯大林通報:美國正努力裝備訓練中國軍隊,並準備反攻緬甸。下午4時,三國首腦舉行第一次會議。羅斯福總統發言,闡述盟國的世界戰略,多次提到中美英三國反攻南北緬甸,打通國際通路,向中國輸送物資裝備,維持中國作戰力量的重要意義。表明美國對協調歐亞戰場,支援中國抗戰的重視。

德黑蘭會議上,斯大林堅持要求實施“霸王”計劃和“鐵鑽”計劃,並且重申在戰勝德國之後立即參加對日作戰。在斯大林和羅斯福的堅持下,丘吉爾不得不放棄地中海戰略,“霸王”計劃佔了上風,但他立即抓住這一機會,來否定“海盜”行動,提出英國參加了“霸王”計劃,就不參加“海盜”計劃。同時,可將用於登陸緬甸的登陸艇,集中用於開闢歐洲第二戰場。他認為既然俄國已答應加入對日作戰,利用中國作為反攻日本的基地就沒有必要了。隨後,英國軍事首腦向英美參謀長聯席會議建議,研究斯大林的承諾對水陸反攻緬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