甸的影響'注:同上,第556~563頁。'。
12月1日,美中英三國簽署的開羅宣言公開發表,確立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同時三國都承擔了“將堅持進行為獲得日本無條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長期作戰”的義務'注: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近代史教研組編《中國近代對外關係史資料選輯》下卷第2分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02頁。'。杜絕了蔣介石與日本單獨媾和的可能,英美對中國可能退出戰爭的擔心也隨之消失了。
12月3日,羅斯福、丘吉爾又回到開羅,舉行第二次開羅會議,“海盜”行動成為雙方激烈爭論的焦點。次日,丘吉爾在英美參謀長聯席會議上提出:斯大林宣佈在擊敗德國後參加對日作戰,這就有了比中國更好的基地可以利用,丘吉爾進而提議取消對水陸夾攻緬甸的作戰物資供應,以加強諾曼底及法國南部登陸作戰的力量'注:《第二次中日戰爭史》第923頁。'。丘吉爾的意見受到美方軍事人員的激烈反對。馬歇爾認為,取消或延緩水陸夾攻緬甸計劃產生的影響將不只限於政治方面。如取消“海盜”計劃,中國軍隊就不會進攻北緬,北緬無戰事,日本就更有力量抵抗美軍在太平洋的進攻,甚至還有力量發動新的攻勢。中印交通線也會受阻,中國軍民的感情也會受到傷害。羅斯福也表示不能同意丘吉爾的意見。他認為:盟國有為中國做一點事的道義責任,中國也希望盟國取得南緬的基地來轟炸日軍的交通線,如無絕對充足的理由,他個人決不準備放棄原定計劃。
12月5日,美英參謀長聯席會議繼續開會,美國李海上將、金上將、馬歇爾上將一再指出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