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物資援助。由於空運每月只能供應一萬噸物資,因此,必須打通陸上交通線。為此,最緊迫的任務,是在雨季到來前進攻緬甸,修建從印度經由緬甸通往中國的公路。要完成這個任務,最好應由中國陸軍和英國海軍共同完成。
蔣介石接到羅斯福邀請後,指示史迪威和商震擬定在開羅會議上的提案。蔣介石希望打通緬甸陸上交通從而獲得大量外援物資。因此,中國的提案主要是要求美國裝備訓練國民黨軍隊,英軍取得制海權,陸海配合,一舉收復緬甸。這一提案經蔣介石、宋美齡、王寵惠討論修改後確定。
11月20日,商震、王寵惠、林蔚、朱世明、董顯光等先行到開羅。次日,蔣介石偕宋美齡、周至柔飛抵開羅。22日,開羅會議在美納飯店正式開幕。
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及三國高階幕僚都出席了第一次大會。
會議關於反攻緬甸問題,以英國蒙巴頓提出的提議為基礎進行討論。蒙巴頓方案主要內容:(1)英印軍第一方面軍出英坊,奪取更的宛河西岸,如得手則從北緬孟拱前進,與中國駐印軍會師於密支那。(2)第二方面軍進出吉大港,前進目標限於布提當。此方案的主要目標是確保印度的安全。要求中國遠征軍從龍陵、畹町向臘戍、卡薩進攻。而臘戍、曼德勒是日軍主力所在,中國遠征軍吸引敵人主力,進攻更的宛河之英軍,可乘虛直入。蒙巴頓方案還只限於北緬作戰,根本未提南北水陸夾攻。這一個方案,充分反映了丘吉爾的戰略思想。
丘吉爾雖然支援中國抗戰,也希望打回緬甸,但他十分反對在緬甸進行大規模戰役。這主要是由於:(1)他不希望看到中國人分享奪回緬甸的榮譽,進入英國殖民勢力範圍。(2)他認為對日作戰的勝利,主要取決於摧毀日本海上交通線,封鎖扼殺日本。主張首先攻打新加坡,奪取香港,而不應該在遠離戰鬥中心的緬甸叢林中作戰。(3)在緬甸的大規模兩棲作戰,會佔用大量的登陸艇,影響擬議中登陸法國的計劃。還會波及在義大利的大規模戰役,違背英美先歐後亞的世界戰略。
蔣介石認識到二戰大局已定,需要儲存實力,對付共產黨,擔心英軍不予配合,孤軍深入,將會再遭失敗。於是,針對蒙巴頓方案,蔣介石提出反攻緬甸必須海陸同時作戰,海軍切斷日軍的海上運輸聯絡線,陸軍才可能取勝。因此,陸軍作戰,必須等待海上作戰勝利方能開始。也就是說,只有當英國在孟加拉灣發動大規模兩棲作戰,中國軍隊才能入緬作戰。蔣介石還提出,每月從駝峰航線運送的一萬噸物資,也不能因緬甸作戰而減少。蔣介石反覆強調,反攻緬甸之勝利關鍵,全在海陸軍能否同時配合,僅僅陸軍集中,而無海軍集中,無勝利把握'注:梁敬淳:《開羅會議》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3年版第123頁。'。但丘吉爾仍然以優先考慮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為藉口,表示英國擬抽調海軍使用於孟加拉灣,預計1944年5月可以集中,至於登陸問題,因登陸艇不夠,必須視登陸法國的情況而定。
此後,在蔣介石、丘吉爾雙邊會談時,蔣介石提出,要求英國第二方面軍從吉大港越過更的宛河進攻曼德勒。但英方認為這樣戰線拉長,後勤補給聯絡將會被切斷,予以拒絕。
當時中國抗戰已進入第六個年頭,在前線失利、外援缺乏的情況下,國民黨文武官員和軍隊叛國投敵者,無計其數。美國擔心中國因滇緬路截斷而失去信心,單獨與日本媾和。如果一旦出現這種局面,美國對日戰爭的前途將不堪設想。美國認為,擊潰滇緬的日軍可以使東南亞戰略形勢發生有利於盟國的根本改變,使美國在緬甸和中國的地位得到加強,還可以從中國對日本實施最後的攻擊。因此,羅斯福對反攻緬甸始終持積極態度,力促英國積極配合反攻緬甸。他還堅持兩棲作戰進攻緬甸海岸,首先直接進攻靠近緬甸的安達曼群島的“海益”行動'注:F·C·瓊斯等,《1942~1946年的遠東》牛津大學出版社1955年版上冊第254頁。'。
由於中英雙方各持一端,爭論激烈,11月26日,羅斯福向蔣介石保證:美國可以撥出登陸艇,幾個月內在孟加拉灣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兩棲作戰,南緬海軍與北緬陸軍同時作戰。以此為條件,蔣介石同意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共14個美式裝備師,供進攻北緬之用。
但在美英參謀長聯席會議上,英方仍始終堅持不能派海軍登陸,強調歐洲戰爭的重要。美國海軍參謀長金海軍上將、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羅斯福的參謀長李海上將都強調指出:美國對歐洲戰爭已經有了很大貢獻,反攻緬甸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