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3 / 4)

小說:中國遠征軍史 作者:風雅頌

平洋戰爭。

三蘇聯的遠東戰略

三十年代東西方兩個戰爭策源地形成後,蘇聯就面臨著日本和德國東西兩方面侵略的威脅。蘇聯認為,在德日兩國中,主要的危險來自德國。因此,如何避免兩線作戰遂成為蘇聯遠東戰略的核心。

1931年,日本佔領中國東北,蘇聯感到“日本侵入中國東北,造成了對蘇聯遠東疆界的直接威脅”,“孕育著反蘇戰爭”'注:卡比察:《1931~1945年的中蘇關係》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版第26~28頁。'。為了避免同日本發生衝突,蘇聯宣佈“奉行嚴格中立的政策'注:列·庫達科夫:《現代國際關係史》,世界知識出版社1958年版第348頁。'。”企圖以退讓求和平。蘇聯還多次向日本提出締結蘇日互不侵犯條約的建議'注:C·Ю·維戈茲基等:《外交史》第三卷下冊,三聯書店1979年版第752頁。',日本都不予理睬。雖然如此,斯大林在聯共(布)第17次代表大會的總結報告中提出:“當然,我們今後仍然要堅決執行和平政策併力求改善和日本的關係,因為我們是願意改善這種關係的'注:《斯大林全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3卷,第269~270頁。'。”斯大林還認識到,單方面的和平政策並不能使蘇聯免遭侵略,必須採取措施逐步加強遠東軍事力量。到1935年底,蘇聯在遠東“已擁有14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大約有950架飛機,800~900輛坦克,總兵力至少也有24萬人'注:林三郎:《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頁。'。”此外,蘇聯還採取了恢復同中國的邦交,與蒙古簽訂互助議定書等方式來牽制日本。

三十年代後期,日蘇關係日趨緊張,邊境衝突不斷髮生,蘇聯的遠東戰略就轉到以實力求和平與援華制日的基點上。為了教訓日本,蘇聯調集精銳部隊在張鼓峰和諾門坎戰役中,痛擊日軍主力,使日本被迫主動停戰媾和。

為了使中國戰場儘量拖住日軍的手腳,使其無力北進,蘇聯大力支援中國抗戰。1937年8月21日,蘇聯主動和中國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從1938年1月中蘇簽訂第一個貸款協定,到1940年底,蘇聯共向中國貸款4億5千萬美元。從1937年9月到蘇德戰爭爆發前夕,蘇聯共向國民政府提供了飛機904架,坦克82輛,汽車1516輛,大炮1140門,機槍近萬挺,炮彈200萬發。此外,蘇聯還派遣了大批飛行員、軍事技術人員和教官來華參戰,蘇聯專家還參加了許多作戰計劃的制定。

蘇聯積極支援中國抗戰,主要原因是抗戰對蘇聯的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到了1938年,隨著德意日三國同盟的迅速形成,莫斯科開始把中日戰爭看作是使它免遭來自東方進攻的屏障'注:奧·普·錢尼:《朱可夫》,三聯書店1976年版,第50頁。'。”1940年秋,斯大林派遣崔可夫中將來華時,分析世界局勢,認為美英加強對華援助,再加上蘇聯的援助,中國就能長期拖住日本。斯大林明確指示崔可夫:“您的任務,我們駐華全體人員的任務,就是要緊緊縛住日本侵略者的手腳,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注:崔可夫:《在華使命》,新華出版社,1983年版,第36頁。'。”

1941年4月,蘇日簽訂了中立條約。蘇日中立條約的簽訂,對於分化日德關係,避免兩線作戰起了一定的作用。蘇德戰爭爆發後,避免兩線作戰成為關係蘇聯生死攸關的軍事和外交的重大課題,也是其遠東戰略的核心內容。由於蘇聯無暇東顧,因此,一方面謹慎地處理對日關係,使日本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利用美國牽制日本,把日軍拖陷在中國和太平洋戰場上,從而有效地實現預定的戰略。

四德國的遠東戰略

三十年代初,德國還同中國保持著密切關係。德國向中國出售武器,進口原料,並向中國派有軍事使團。由於德日雙方出自擺脫外交孤立,進行或準備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的需要,相互逐漸靠攏。1936年11日25日,兩國正式簽定了反共產國際協定。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德國為了保持同英美的關係與在華利益和影響,表示在中日衝突中保持中立態度'注:《德國外交政策檔案集》,1918~1945D輯1卷,華盛頓1950年版第463頁。',引起日本的不滿。德國表面上同意日本要其停止向中國提供物資的要求,但拒不從中國撤出顧問團。

淞滬會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