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小說:中國遠征軍史 作者:風雅頌

七”事變後,美國在遠東的利益受到進一步的威脅,但美國仍然對日本實行綏靖政策。美國國務卿赫爾發表宣告要求中日雙方“自我剋制”,採取貌似公正的態度。他強調:“我們不想評判爭端的是非。我們呼籲各方不要訴諸戰爭'注:李巨廉、王斯德主編:《第二次世界大戰起源歷史檔案資料集(1937。7~1939。9)》,華東師大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頁。'。”美國主要關心的仍是日本的行動對美國在華權益的影響和保全在華美國人的生命財產'注:美國國務院編:《和平與戰爭:1931~1941年美國的對外政策》,華盛頓1943年版第89號檔案。'。10月5日,羅斯福在芝加哥發表了著名的“防疫演說”,對日本作了個口頭上的警告。11月,在布魯塞爾會議上,中國代表顧維鈞懇請各國從道義、經濟上壓制日本,援助中國。但美國代表團謹守羅斯福不要帶頭反對日本的指示,對中國的呼籲不予理睬。當時,美國同日本的貿易額遠遠超過歐洲,擔心制裁日本會損害其經濟利益,更害怕引起日美戰爭。因此,在“七·七”事變前後,美國輸往日本的戰略物資有增無減。

1938年,中國抗戰進入相持階段,美國對中國抗戰的作用和意義的認識開始發生變化。一些上層官員透過各種方式提出,援助中國抗戰對制止日本擴大侵略戰爭,維護美國利益有重要意義。美國國務院亞洲問題專家項白克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日本在中國的侵略不被制止,美國將面臨日軍向美國本土逼近的局面'注:邁克爾·沙勒:《美國十字軍在中國1938~1945年》,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29頁。'。他們的意見逐漸受到羅斯福的重視,於是,美國的遠東戰略開始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1937年到1939年,美國向中國提供了1。2億美元用於購買除武器彈藥外的物資,5千萬元用於穩定貨幣'注:威廉·P·黑德:《美國在中國的歷程、美國對外政策及其對中美關係的影響1942~1948》,美國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8頁。'。對此,陸軍部長直言不諱地承認:“我們是在購買而不是在借貸,即我們是在購買自己的安全'注:小愛德華·R·斯退丁紐斯:《租借——致勝的武器》,紐約麥克米倫公司1944年版,第80頁。'。”這正是美國援華的基本出發點。

1940年法國敗降後,美國被推到與德意日對抗的第一線。從世界全域性和自身安全出發,美國確定了“先歐後亞”的總戰略。根據總戰略的需要,美國製定了加強援助中國、利用中國阻止日本南進,對日本採取強硬的制裁和限制措施的同時,和日本進行談判,以延緩戰爭爆發的遠東戰略。1940年9月,日軍佔領印度支那北部,美國宣佈對日禁運廢鐵及鋼鐵。同年底,羅斯福同意組織美國空軍志願隊來華作戰,並派軍事代表團來華研究軍事援助問題。為了加強中國的抗戰,美國積極地促進國共合作。

1941年5月6日,羅斯福正式宣佈中國的防務對美國的防務至關重要,租借法案適用於中國。此後,美國援華的步伐加快。7月,第一批數千輛租借卡車到達仰光。8月,在仰光港口建立起一個小型卡車製造廠。1941年初,透過緬甸公路的運輸噸位每月4000噸,到10月,增加到15000噸,幾乎增加4倍'注:同上,第113頁。'。當然,由於路途遙遠及運輸能力等條件的限制,特別是當時美國尚未參戰,還抱有避免日美戰爭的僥倖心理,對日採取姑息的綏靖政策,因而對中國的援助遠遠不能滿足中國抗戰的需要。同時也不能否認,美援在政治和心理上對中國的抗戰還是至關重要的。

1941年4月,美國企圖以犧牲中國的某些利益,達到分化三國同盟,避免日美戰爭的目的,和日本進行了馬拉松式的談判。日本則企圖利用美國的妥協,結束中日戰爭,獲取戰略物資,為南進作好準備。由於日本在談判中要求越來越高,始終未能達成協議。7月,美國獲悉日本御前會議決定不惜與英美開戰的南進政策,致使美日談判已經失去基礎,繼續綏靖已無退路。在此形勢下,美國最終從對日政策以綏靖為主轉移到以抗衡為主,丟擲了對日經濟制裁的最後王牌,即對日實行全面石油禁運。與此同時,美國還在菲律賓設立遠東陸軍總司令部,制定了太平洋艦隊應急作戰計劃。這些措施表明,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美國的遠東戰略已經轉到支援援助中國以牽制日本,對日徹底實行經濟制裁的基點上。

1941年8月下旬,美日談判恢復,但雙方事實上都是以此為煙幕,爭取備戰時間,不久,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了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