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老遠就能望見,平增了京城的氣派與威嚴。後來在拆城牆城門的運動中,擁有四百多年曆史的永定門被拆除了。當然拆城運動中拆除的不僅是永定門,除了正陽門、德勝門箭樓和東便門角樓外,其他城門也都被拆除。前兩年,為了恢復京城的中軸建築景觀,政府又籌資復建了永定門,本著修舊如舊的思想,據說重修的永定門使用了當年的圖紙、工藝和材料,恢復了明清鼎盛時期的模樣。
永定門北面曾經是舊京城匯聚九流的熱鬧之地——天橋。天橋名稱的來歷,是因為這裡曾經有一座漢白玉石橋建在河渠之上,這座石橋是明清皇帝去南城的天壇和先農壇祭祀時專用的,皇帝又稱天子,故稱天橋。晚清以後,尤其是民國年間,這裡逐步演變成街衢鬧市,五行八作、什樣雜耍都匯聚於此,與此相伴的生意買賣、百樣吃食也都匯攏而來,形成一個市井鬧市。如今,昔日的各式行當很多都已經失傳,天橋已經不再昔日的撂地攤、賣把式的鬧市了,取而代之的是在天橋劇場東側的四面鐘周圍建起了一個市民文化廣場,立起了“天橋八大怪”的雕塑和介紹當時流行行當把式的牌子。
天橋再往北就是前門大街。前門大街曾經是京城最熱鬧的商業區之一。清朝年間,這裡薈萃了京城最主要的商家店鋪,綢布行的八大祥、餐館行的八大樓大都集中於此,青樓行的八大胡同也都在這一地區。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這裡一直都是北京人最愛逛的商業區之一。後來,現代化的商場在全市遍地開花,買東西才不一定非要去前門了。目前這裡正在進行大規模的綜合改造,改造之後的前門,將成為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商業區。
中軸路(2)
接下來就是北京城的中心地帶——天安門廣場和紫禁城。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它就坐落在北京中軸線的正中。紫禁城也有一條中軸線,與京城的中軸線重合,分佈著太和殿、乾清宮等皇宮裡最主要的建築。
皇城兩側的南北池子大街和南北長街都是我喜歡的街道,道路兩側生長著高大茂密的國槐,國槐掩映下的是四合院,間或還有紅牆碧瓦隱約其間,還有幽幽駛過的腳踏車,這才是北京的氣氛。走到北長街或者北池子大街的北口,就能看到故宮的角樓和景山的萬春亭了。這條東西走向的道路叫做景山前街,路南是紫禁城,路北是景山,一側綻放著六百年的金碧輝煌,一側滴淌著今晨的青翠。這是北京最有魅力的街道。
烤鴨與小吃
京城之菜餚在中國幾大菜系中並沒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獨這一味烤鴨卻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吃烤鴨”在外國遊客的行程中已經被列為與“登長城”一樣的重要專案。
烤鴨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說“烤”這種烹調手法是人類祖先懂得用火之後最為原始的取食方法。而真正的烤鴨最初來源於“炙鴨”和“燒鴨”,公元500年左右的歷史文獻中已有關於“炙鴨”的記載,到了明朝,採用南京湖鴨烤製出來的“金陵片皮鴨”風靡一時,這是北京烤鴨之原形,後隨著明成祖定都北京,烤鴨也一同輾轉到了北方,並逐漸成為一道著名的宮廷佳餚。清代設立了專為皇室成員製作掛爐豬和掛爐鴨的“包哈局”,幾乎歷代帝后都對烤鴨情有獨鍾。乾隆皇帝、慈禧太后、末代皇帝溥儀都是烤鴨的忠誠擁護者,這在遺留下來的清廷膳食清單中屢次出現“掛爐鴨子”的記載中也能看出一二。
選用優質的北京填鴨,經過打糖色、風乾等多道工序做成鴨坯,採用果木作為燃料,掛爐烤制,入爐之後還要不停地用挑杆調換鴨子的位置使其受熱均勻,這樣一隻皮酥肉嫩香而不膩的北京烤鴨就可以出爐上桌了。
說到北京烤鴨的老招牌還得推崇創立於1864年的“全聚德”,最初只是一家雞鴨小鋪起步,歷經了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最終坐上了京城烤鴨的第一把交椅,時至今日更是發展成為一家大型的餐飲股份有限公司,在中華美食的歷史上書寫了一頁傳奇。因此,你必得邁入全聚德的門庭,嚐嚐這中式漢堡包的箇中滋味。當廚師當著你的面上演了精妙的皰鴨之技,桌子上擺上甜麵醬、蔥絲、黃瓜條、荷葉餅這幾種輔料,拿一張薄如蟬翼的荷葉餅捲上鴨肉,配上京蔥的清冽,特製甜麵醬的醇香,優雅地以蘭花指狀送入口中,回味無窮。鹽水鴨肝、火燎鴨心、燴鴨四寶,一切菜餚都圍繞鴨子的全身遊走,尾聲則是片剩下的鴨架子熬製出一盆奶白色原汁原味的鴨湯,清香解膩,暖胃舒暢。吃一次烤鴨猶如品一場精彩的大戲,這不單單是一種飲食形態,其中有京味文化悠遠濃厚的歷史傳承。
如果說烤鴨當年還是宮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