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莫斯科去,沒這個必要,也沒這個能力。從鄂木斯克戰役來看,白俄政府沒有挽救的價值。美國政府可以出兵西伯利亞,中國政府願意提供必要的幫助。”
時值華盛頓海軍談判的關鍵時期,在主力艦噸位上美國出賣了中國的利益,這一答案被美國一部分政治人物解釋為,這是中國政府對美國政府出賣盟友的一種回答方式。尤其的是,這一腔調在美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認可,美國總統哈丁因此被詬病諸多,美國國會多名議員,公開在批評哈定在華盛頓海軍協定談判期間對日本進行妥協。一些美國經濟學家在報紙上大量撰文,稱1921年第一季度,美國產品(含在華企業)在華市場份額出現大幅削減,比歷史同期下降了百分之十五,其中美國農產品對華出口遭到重創,不足兩千萬美元,創1914年以來歷史性新低。由此,對中美關係的未來表示擔憂。華盛頓會議期間,一些美國農場主串聯上街遊行,抗議美國政府對日妥協,導致中國政府大量減少對美國農產品的進口。
時光飛躍,異時空的歷史來到了1923年。
瀋陽,自民國開邊以來,去奉天迴歸瀋陽之名,短短數年,瀋陽憑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條件,快速的躍居國內大型工業城市。共和黨執政之初確立的以東北、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為中國重工業發展三大核心的理論,在過去的五年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1918年,共和黨大選獲勝,第二個執政期內,瀋陽當仁不讓的接管了東北工業發展的大旗。湯化龍在內閣會議上喊出了,“開發東北,建設東北”的口號,隨著1920年中德民間合作全面展開,瀋陽境內一口氣誕生了五十餘家獨資、合資企業。
1923年的頭一天,瀋陽機車廠內外披紅掛綵,一片喜慶氣氛。自歐洲戰爭歸國後,離開軍界從政的遼寧省長張作霖,此刻在戒備森嚴的瀋陽賓館大堂內很有耐心的等待。跟著張作霖一道的,有他的把兄弟張作相。自歐洲貴國後,張作相離開軍政界轉入商界,瀋陽機車廠就是張作相為首的一幫昔日奉軍兄弟合夥的產物。
今天對於奉軍這些舊人來說,是一個很特殊的日子。經過三年的建設,從最初的引進德國技術由德國人主導生產機車,到今天全部由瀋陽機車廠自主生產的機車正式下線。可以說,這標誌著中國機車領域的一個新的記錄。
當初離開軍界急流勇退,是張作霖主導的結果。原因很簡單,張作霖為首的這些奉軍將領,自身素質太差,根本就跟不上國防軍現代化的節奏。經歷過歐洲戰爭的張作霖,對此感觸更深。於是在回國之後,主動選擇了離開軍隊。退役後的張作霖從商,先在東北開辦了一家農機公司,與蕪湖方面合作,就地在東北生產農用三輪車,當年就收回了投資。中德民間資本合作期間,張作霖抓住機會,引進了德國機車技術,拉上一幫舊日的兄弟合夥,建立瀋陽機車廠。1922年1月,第一臺合資生產的機車下線,同年趕上各省大選,張作霖積極參選,並在選舉中獲勝,成為了新一屆遼寧省長。
參政之後,張作霖放棄了商人的身份,至少是表面上從企業中徹底分離出來。所以企業都歸到舊日兄弟和其子名下。
今天來此,是特意要求民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方劍雄出席瀋陽機車廠,游龍一號機車正式下線的儀式。實際上方劍雄是途徑瀋陽,這一趟的目的是黑龍江的大慶。
過去的幾年,東北最大的特點就是重工業的發展,國內工業巨頭歐亞集團、北方工業集團,先後在東北投資。因此引發了東北民營工業的投資熱浪,其中東北士紳群體,在這次投資熱潮之中不甘寂寞,紛紛掏出棺材本搶佔大型企業的周邊配套產業。像瀋陽兄弟機車廠這種企業,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民國鐵路行業發展迅猛,瀋陽兄弟機車廠,自合資投產以來,一共生產了機車三十輛,全部都是國家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