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3 / 4)

小說:胡雪巖 作者:溫暖寒冬

為國家歲收的一部分,只是比例不大,平均總在百分之十五左右。

捐例之濫,始於嘉慶朝,它的收入常為歲收的一半,嘉慶七年那一年,更高達歲收總額百分之八十以上。

『捐例一濫,其弊不可勝言。』王有齡泰然說道,『我自己雖是捐班出身,但也實在叫我無法看得起捐班的。只要有錢,不管什麼胸無點墨的人,都可以做官。做官既要先花本錢,那就跟做生意一樣,一補上實缺,先要撈回本息。請問吏治如何澄清得來?』

『這也不可一概而論。』吳委員說,『赴試登進,自是正途,但「場中莫論文」,要靠「一命、二運、三風水」,所以懷才不遇的也多的是。捐例開了方便之門,讓他們有個發揮機會,不致埋沒人才,也是莫大功德之事。』

這是在暗中恭維王有齡,他當然聽得懂,而且也不必客氣,『象兄弟這種情形到底不多。』他說,『縱有一利,奈有百害何?如今為了軍費,越發廣開已濫的捐例,搞得滿街是官,那還成何話說!』

『東翁見得極是。』楊用之倒是真的心悅誠服,所以不自覺其矛盾地改了論調,『本朝的商稅,原就不重,雜賦中的牙帖稅、當稅、牲畜稅以外,買賣的商稅,只有買別地貨物到店發賣的「落地稅」,也就是「坐稅」。至於貨物經過的「過稅」,只有關稅一種,如今酌增厘捐,亦不為過。』

『就是這話羅!』王有齡口中這樣在說,心中卻己想到厘捐是否亦可在浙江開辦?

一場議論,算是有了結果。胡雪巖換了個話題,他很佩服錢江,所以這樣發問∶『楊老夫子可識得那位錢先生?』

『你是說錢江?』楊用之答道,『我們不但認識,而且還沾些親。他字秋平,又字東平。祖上曾做過山東巡撫,他老太爺也在山東做過官,此人從小不凡,樣樣聰敏,就是不喜歡做八股文章。』

『那怎麼稱做「奇士」呢?』吳委員笑道,『象這樣的人,必是不中繩墨,別有抱負的。』

『他還有一策,現在各省都已仿行。』楊用之忽然看著胡雪巖說,『雪巖兄大可一辦!』

『請問,辦什麼?』胡雪巖愕然相問。

『也是錢東平的主意,請旨預領空白捐照,隨捐隨發,人人稱便,所以「生意」好得很。』楊用之笑道,『本省亦已照樣進行。雪巖兄大可捐個前程。』

這話倒把胡雪巖說動了,這幾個月他在官場打了幾個滾,深知『身分』

二字的重要,倒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方便,無論拜客還是客人來拜,彼此請教姓氏時,稱呼照規矩來,毫無窒礙。是個『白丁』,便處處有格格不入之感,熟人無所謂,大家可以稱兄道弟,若是陌生的官兒,稱呼上不是委屈了自己,就是得罪了別人,實在是一大苦事。

因此,這天晚上他特地跟王有齡去商量。王有齡自然贊成∶『我早就勸你快辦了!我真不知道你什麼意思?一直拖著。』

『都是為了沒工夫,』胡雪巖說,『這件事麻煩得很,費辰光不說,還有層層挑剔需索,把人的興致都消磨光了。象現在這樣。隨捐隨發,一手交錢,一手取照,自然又當別論。』

『需索還是會有的。講是講「隨捐隨發」,到底也沒有那麼快。不過,部照不必到部裡去領,當然快得多。』

『於此可見,凡事總要動腦筋。說到理財,到處都是財源。』胡雪巖又

得到啟示∶『一句話,不管是做官的對老百姓,做生意的對主顧。 你要人荷包裡的錢,就要把人伺候得舒服,才肯心甘情願掏荷包。』

『這話有道理。』王有齡深深點點,『我這趟到湖州,也要想辦法把老百姓「伺候」得舒舒服服,好叫他們高高興興來完錢糧。』

『其實老百姓也很好問候,不打官腔,實事求是,老百姓自會說你是好官。』胡雪巖又談到他自己的事,『雪公,你看我捐個什麼班子?』

『州縣。』王有齡毫不考慮地答說,『這件事你託楊用之好了。』

胡雪巖受了他的教,第二天特地具個柬帖,把楊用之請了在館子裡小酌。

酒過三巡,談起正事,楊用之一諾無辭,而且聲叫∶『報捐向來在正項以外,另有雜費,經手的人都有好處,我的一份扣除,雜費還可以打個七折。』

『這不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該當你老夫子的,自然當仁不讓。』

『那還叫朋友嗎?』楊用之搖著手說,『你不必管這一層了。我且問你的意思,光是捐個班呢,還是要捐「花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