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2 / 4)

小說:胡雪巖 作者:溫暖寒冬

害關係甚大,還不知道朝廷的主張如何?』

『喔,要請教。』

『這要從一位達官談起,雷以諴其人,東翁總知道?』

『知道。』王有齡說,『此公湖北人,以左副御史會同河道總督巡視黃河口岸。前些日子看邸抄,說他自請討賊,現在募了一萬人,駐軍江北高郵,扼守揚州東南,很打了幾場勝仗。』

『是的,錢江就在他幕府裡。』楊用之說,『有兵無餉,仗是打不下去的,朝廷的宗旨,反正只要你能募兵籌餉,自己去想辦法,無不贊成的。聽說錢江現在為雷軍劃一策,在水陸要衝,設局設卡,凡行商經過,看他所帶貨物,估價抽稅,大致千取其一,稱為「厘捐」,除了行商,當地店鋪亦照此抽稅。收入頗為可觀,聽說各省都有仿照的意思。只是此法病商,朝廷或者不許。』

楊用之所談的新聞,以及認為在創議中的『厘捐』會『病商』的見解,恰好給了王有齡一個機會,聘用刑、錢兩幕友,他跟胡雪巖曾仔細談過,刑名是外行,非倚托秦壽門不可,所以先要考一考他的本事。錢穀則王有齡自

己就很精通,但幕友的傳統,向來獨立辦事,不喜東家干涉,平和的還表面上有所敷衍,專斷的根本就置之不理,所以胡雪巖設計,由他自己用感情來籠絡楊用之,而王有齡則要拿點本事給他看看,這樣雙管齊下,讓楊用之懷德畏威,把他收服,才能指揮如意。所以王有齡聽了他的話,覺得不妨趁些機會,展示所學。

『 「病商」恐未必!』他一開口就是辯駁語氣,『本朝的賦稅制度,異於前代,一遇用兵之時,必須另籌軍費,以我看,開辦「厘捐」,比較起來,還不失為利多害少的好辦法。』

這籠統一句話,是做文章的一個『帽子』,王有齡既有炫耀之意,便得從頭講起。自古以來,國家歲收的主要專案,就是地了與錢糧,明朗未年不斷『加派』,搞得民不聊生,莊稼人苦得要死,到最後只好棄地而逃,此為『流寇』猖獗,終以亡明的一大關鍵。

清兵入關,到聖祖平定三藩之亂,始得奠定國基。鑑於前朝之失,頒發『永不加賦』的詔令,此為清朝的一大仁政,亦為滿族得以長主中原的一大憑藉。後世諸帝,對聖祖的這個詔諭,信守不墜。此外國家歲收,還有關稅、鹽課兩項,但地丁佔歲收總額的三分之二,既有永不加賦的限制,則歲收就有了定額。風調雨順、刀兵不起的太平歲月,固然可以支應,但一遇用兵,額外的軍費負擔,即無著落,倘或水旱年荒,一面要減免丁漕,一面要辦賑濟,收入減少,支出增加,又如何應付?再如刀兵水旱一齊來,火上加油,兩面發燒,更是件不得了的事。

『這有兩個辦法彌補,一靠平時蓄積。』王有齡從容議論∶『雖然天子富有四海,國家收入與宮廷收入,還是有區分的。這個制度從漢朝就很完備了,「大司農」掌國家度支,「少府」管天子的私財。私財有餘,國幣不足,國家必亂。宋太祖平服十國,所得金銀珍寶雖輸於內府,但另行封存,稱為「封樁銀」。他的打算是積到相當數目,要把「燕雲十六州」買回來。可惜徽宗不肖,以內府所積,用來起「民嶽」,才有金兵入寇之事。前明更不必說,戶部窮得要命,宮內蓄積如山,到最後,白白便宜了「流寇」。本朝就不同了,蓄只於國庫而非內務府。』

接著王有齡便舉了幾個戶部存銀的數目,康熙四十八年到過五千萬兩,最後剩下八百萬兩,但雍正十三年的極力整頓,到乾隆即位時,庫存到了前所未有的六千萬兩的巨數,以後乾隆四十六年,到過七千萬兩。但嘉慶以後就不行了,到道光朝更是每況愈下。

『先帝崩逝當時,戶部存銀八百萬兩,這三年來的數目不詳。洪楊軍興以來,用財如流水,想來現在正是開國以來最窮的時候。』

這一番夾敘夾議的談論,不但周、吳等人有茅塞頓開之感,就是楊用之也覺得長了一番見聞。錢穀一道雖是他的專業,卻只瞭解一隅之地的財政,朝廷大藏,十分隔膜,現在聽王有齡講得頭頭是道,心裡便有這樣一個想法∶這位東翁,莫道他是捐班出身,肚子裡著實有些貨色。

他想到了王有齡的出身,王有齡恰好也要談到捐班,『彌補國用不足,再有一個辦法是靠捐納的收入。』他說,『捐官的制度,起於漢朝,即所謂「納貲為郎」。此後歷代都有,但不如本朝的盛行。』

接著,王有齡便細談清朝捐納制度演變的經過,以及對中樞歲收的關係。

捐納實缺雖由康熙為三藩之亂,籌措軍費而起,但至雍正朝即成為『常例』,捐納收入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