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部分(2 / 4)

小說:胡雪巖 作者:溫暖寒冬

面寫的大意是,領到某月份公費二百兩,當面點清,成色分兩,均未短缺;嗣後倘有短缺,決不致提出任何補償的要求。倒象防他會耍賴似的,心裡已經不大舒服;再翻一翻一部他當作作官秘訣來用的『六部成語』,其中『吏部』有一條常用的成語,叫做『甘結』,註解是∶『凡官府斷案既定,或將財物令事主領回者,均命本人作一「情甘遵命」之據,上畫花押,謂這甘結』。頓時大為光火;原來所謂印結是這麼一種做低服小的表示,不過畫花押改為鈐印而已,他覺得支應所欺人太甚了。

再一想到,這回的保案中,張謇不過是以縣丞保用為七品的知縣;自己是同知,所謂『五品黃堂』,憑什麼要向支應所具印結?當時大發了一頓牢騷,但不具印結,領不到銀子,只好忍氣吞聲照辦。可是張謇雖然聽說他背後大罵『何物支應所』,覺得小人得志的那副臉嘴,令人齒冷;但還是很幫他的忙。

『慰亭,』他問,『你這銀子是要在京裡用?』『是的。』

『那麼你要寄給誰呢?』

『我的一個總角之交。』袁世凱答說∶『姓徐,大概已經是新科舉人了。』

張謇懂他的意思,他這姓徐的朋友應北闈鄉試,如今已經發榜,可能榜上有名,不過遠在異國,未得京師訊息,所以用了『大概』二字。

『好!』張謇說道∶『我當然不能發你現銀,用銀票呢,又怕寄遞中途失落了,也很麻煩。我有一個辦法,不知道你願意不願意。』『喔,請張先生說。』

又是『張先生』!聽慣了他口口聲聲叫『老師』,現在第二回聽見這個稱呼,實在有些刺耳。不過張謇還是很耐心地說∶『本軍的餉銀,都是由天津「北洋公所」發的;我現在給你一張領據,你寄給你的朋友,由他直接到北洋公所去領,豈不方便。』『好,好!費心張先生了。』

『你貴友的大名是哪兩個字?』張謇又說∶『領據上指明由某人去領,比較保險。』

袁世凱覺得這話也不錯,點點頭說∶『叫徐世昌。五世其昌的世昌。』

『哪裡人?』

『這也要寫在領據上?』

『不是這意思。我要寫明他的身份,赴北闈當然不是監生,就是生員,生員就要寫明哪一縣的生員,所以我問他是哪裡人。

『他是生員。』袁世凱說∶『他原來浙江寧波人,乾隆年間遷居天津,他高祖是河南南陽知縣,歿在任上,葬在河南汲縣,他家以後就一直寄居在那裡,所以他又算浙江人,也算直隸人,或者河南人。』『這樣說,他還是天津的生員,如果是汲縣進的學,就得在河南鄉試。』

張謇開了領據,指明由『原天津生員徐世昌』具領『。等這張鄰據寄寄到徐世昌手裡,他已經是新科舉人了。徐世昌是與他的胞弟徐世光一起下科場的。三場考畢,在等候發榜的那一個月之中,功名心熱,得失這念梗在胸中,有些食不甘味、寢不安枕;常常往來的一個好朋友,便勸他去求一支籤。

他這個朋友叫柯紹半,字鳳笙,山東膠州人。告訴徐世昌說∶『琉璃廠的呂祖祠,那裡的籤,最靈驗不過,有求必應;有應必中。你何妨去求一求看。』徐世昌欣然樂從,到了琉璃廠呂祖祠,看香火比它西面的火神廟還盛,信心便又添了幾分。當下虜誠禱祝,抽了一支簽出來,上面寫的一首詩是∶『八九玄功已有基,頻添火候莫差池,待看十二重樓透,便是丹成鶴到時。』『這好象工夫還不到。』徐世昌說∶『今科恐怕無望。』『不然。』柯紹半說∶『照我看,這是指春闈而言,第二句「頻添火候莫差池」,是說你秋闈得意以後,要加緊用功,多寫寫「大卷子」,明年會試中式,殿試得鼎甲,那豈非「十二重樓誘」出?』

徐世昌聽這一解,大為高興。再看詩後的『斷曰』∶『光前裕後,昌大其門庭』,益發滿心歡悅了。

到得登榜那天,由半夜等到天亮,由天亮等到日中,捷報來了,不過徐世昌卻格外難堪,原來他的胞弟徐世光中了第九十五名舉人。

當下開發了喜封,在會館中亂過一陣,等靜下來不由得悽然下淚。

『大哥,我看你的闈墨比我強。』徐世光安慰他說∶『一定是五經魁,報來還早呢!』

原來鄉試發榜,彌封卷子拆一名,寫一名,從前一天半夜,一直要寫到第二天晚上。向例寫榜從第六名開始,前五名稱為,『五經魁』,留到最後揭曉,那時已是第二天晚上,到拆五經魁的卷子時,闈中僕役雜工,人手一支紅蠟燭,光耀如白晝,稱為『鬧榜』。其時黃昏未到,所以徐世光說是『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