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2 / 4)

小說:宋元明清那些愛 作者:辯論

”,二在於“牆”。

首先,這裡的“一枝紅杏”肯定不是指我們吃的杏子,而是杏花,而杏花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春色。你看古人說“杏花春雨江南”,又說“杏花枝頭春意鬧”,所以這種春意、春色在中國文化裡跟杏花就緊密地聯絡在了一起。

另外,由於漢字獨有的象形會意功能,像春色、春意這樣的詞又和年青女子的戀愛情緒緊密地聯絡了起來。早在《詩經·召南》裡就說“有女懷春,吉士誘之。”也就是沉浸在戀愛情緒中的女子在《詩經》的時代就被稱為是“懷春”的女子,“懷春”就是“心懷春意”,這個春意當然指的是男女之間那種愛戀的情緒,而“杏花”又是“春意”的“形象代言人”,這下,“杏花”與“有女懷春”也就拉上了關係。

再來看“牆”。華夏文明從本質上說還是一種陸地文明,土地對華夏文明來說有著一種源流的關係。所以中國人特別重視牆文化,即使現在,家庭或單位裝潢的時候也經常搞個文化牆,這個牆字就是從“土”的,所以有個提土旁。由於陸地文明是一種農業文明,所以重穩定,重內斂,重收穫,也重收藏。所以要保護既得利益,也就有了“牆”的出現。

牆的字根從吝嗇的“嗇”,吝嗇就是小氣,就是佔有;而這個“嗇”最早就是收成的意思,所以你看古代專指農業的一個詞叫“稼穡”,這個“稼穡”的“穡”字根也是從“嗇”。另外,因為我們現在把吝嗇當成一個貶義詞來看,所以覺得“嗇”這個字的意義不太好,事實上其本身的意義倒是象徵了富足與安穩的生活狀態。所以清末狀元、近代民族實業家、教育家南通人張謇就給自己取了個號叫嗇公,現在南通還有個嗇園。而“牆”字從這個“嗇”,其意義可想一斑。

再從考古的角度看,早在仰韶文化時期,中國人就掌握了成熟的築牆技術。到了四千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那是可以考證出的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地築牆時期。到了秦始皇,就更不用說了,長城是什麼?那就是長長的城牆啊!整個國家都圍在牆裡,象徵著權利與相關利益的固若金湯。

後來這種意思演化到生活的各個層面,你看“大宅門”後面往往意味著“大宅院”,各個單位都喜歡建自己專屬的高牆與大院。我記得,小的時候就生活在部隊的一個大院裡,就像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裡演的那樣,那兒簡直就是一個封閉的王國。

但這種高牆之下的穩定、佔有、收藏漸漸地也演化出另外一種內涵出來,那就是保守與束縛。所以有個詞兒叫“破除蕃籬”,這還只是破除籬笆牆,就已經具有了打破陳規、擺脫束縛的內涵,要是能把那厚厚的城牆給推倒,那在中國文化裡就絕對是件驚世駭俗的事兒。所以孟姜女不是因為她跟範喜良的愛情而被後人稱頌的,她之所以會被民眾世代景仰,是因為她哭倒了中國最厚、最大、最長的牆!所以,當你理解了華夏文明中這種“牆文化”的內涵,我們對於那些在封建束縛中即使能翻出牆來,或者只是探出牆頭來的勇氣也應該刮目相看。

最早從又厚又高的封建夫權這堵牆的牆頭上探出美麗臉龐來的一位女子,是一位大戶人家的千金小姐,她的名字就叫“李千金”。

9 紅杏枝頭春意鬧,肯愛“千金”輕一笑(2)

李千金的故事最早見於唐代白居易的敘事詩《井底引銀瓶》,但早在宋話本就有人引進了“一枝紅杏出牆來”的意象對這個故事進行了演繹,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到宋代話本《西山一窟鬼》其中形容女子有一句話,叫“如捻青梅窺少俊,似騎紅杏出牆頭”,這個“騎紅杏出牆頭”來窺探小夥子的姑娘就應該是元代戲曲《牆頭馬上》中的那個李千金。

請注意,我們說了這個李千金是個姑娘,也就是個未嫁的女孩子,有人會問這和我們日常所說的“紅杏出牆”所指的已婚女子出軌行為的這種涵義不相符啊?

確實如此,最早在李千金的故事裡,紅杏出牆的喻義本來是非常健康的,非常明朗的,甚至是非常有反封建的意義的,但民俗文化的渲染有一個特點,這也是必需要承認的,也就是很多東西在民俗化的過程中也有著低俗化的傾向。要不然我們也不叫“民俗”了,這個“俗”正是跟“雅”相對的。

由於紅杏出牆本身就跟“有女懷春”的情戀主題相關,而李千金的故事本質上也確實是個擺脫一切束縛,尤其是男性夫權社會的束縛去追求的真愛的情節,這樣“紅杏出牆”的形象說法就被引申到了現實普通百姓的生活層面,再加上宋元以後市民文化對性文化等俗文化的推波助瀾,本來一個美麗健康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