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戰役,南麻、臨朐戰役,四平戰役等許多戰事的嚴重失利的實錄。對於國民黨也沒有一味地揭露他們的兇殘不仁,如寫濟南戰役時國民黨守軍司令官王耀武在守城無望時,“命令將所有在押犯人全部釋放。對於關押的共產黨員和俘虜的解放軍官兵,軍官發給金圓券五元,士兵三元,全部送出城區一個也不許傷害”。這樣的“中性化”敘事使《解放戰爭》具有一種充分的歷史信度。這樣的信度生成了作為非虛構軍事敘事重要的歷史品格。
第十章 遼瀋戰役:高粱紅了(1)
高粱紅了
一九四八年初,毛澤東對東北戰局的最大憂慮是:國民黨軍放棄東北,全部撤回關內。
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極其特殊——這是國土向東北方向延伸出去的一片相對獨立的區域,與華北地區相連線的部位僅僅是一片走廊般的狹長地帶,遼東灣深深地嵌入這片狹長地帶裡,使這個被稱為“雞形國土”的頸部最窄處不足三百公里。從戰場地理上看,東北地區雖然幅員遼闊,但如果其頸部一旦被佔據,整個東北地區就等於關上了大門。那個時候,無論東北、華北乃至全國的戰局將發生什麼變化,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這扇大門的開合,取決於誰能掌控這扇大門的開合——東北戰場的這種軍事態勢,在戰爭到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決戰前夕,顯得格外令人矚目。
美國對中國東北地區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視,因為這一地區與蘇聯接壤。從長遠軍事利益看,中國的東北是美國在遠東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美國希望東北能夠成為遏制蘇聯的前哨堡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的時候,美國政府極力慫恿和支援國民黨軍搶佔東北,並出動大批飛機和軍艦將國民黨軍運送到這一地區,目的就是把剛剛進入東北的兵力薄弱的共產黨軍隊殲滅或者趕走。
但是,隨著戰爭程序的演變,東北地區的國民黨軍已處於越來越不利的地位。特別是一九四八年初,*指揮不斷壯大的東北野戰軍取得冬季攻勢勝利之後,美國對中國東北地區的軍事較量所持有的立場發生陡轉。他們建議蔣介石放棄東北,將那裡的國民黨軍主力撤入關內。美國人的理由是:首先,東北地區的國民黨軍有被徹底殲滅的危險。美國駐華使館在給國務院的報告中說:“在滿洲,少數幾個主要城市仍然在被包圍之中,而由山東經海路運到葫蘆島的那支強大的和裝備極佳的援軍,又一直無法打通該港與瀋陽地區的陸上交通。在滿洲的政府軍隊的補給和增援全靠空運,他們的部隊和軍需品因防禦作戰而日益枯竭,其地位如果不是到了生死關頭的話,也是很嚴重的”。因此,“舍建議以撤退來解救目前陷入在該處的政府軍隊外,就別無他途可尋”。其次,美國已經無法承擔國民黨軍在東北地區存在和作戰的巨大成本。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團長巴大維在寫給國防部的報告中說:“我深信繼續據守被孤立的滿洲城市是徒勞無益的,這些城市的軍需民食完全依靠空運,而中國民用及軍用航空運輸能力的總和,猶遠不足以滿足需要的浩大噸位。空運的補充、保養和燃料的花費——在一個缺乏現金信用的國家中——足以導致經濟上的災難。另一方面,空運對於供應上,僅能做無效的幫助。”
美國力主國民黨軍從東北地區全面撤退,這一建議在戰略上是具有相當合理性的。但是,對於共產黨人來講,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如果當時蔣介石採納了美國人的建議,解放戰爭的程序將呈現出另一種樣式。因為,儘管東北地區的國民黨軍受到嚴重打擊,但是,國民黨軍在東北、華北、中原、華東和西北的五大軍事集團中,仍以中原和東北兩個軍事集團的兵力最多、裝備最好。如果東北地區的國民黨軍主力全部撤入關內,勢必大大加強國民黨軍在華北和中原地區的作戰力量,而且這種加強意味著巨大作戰集團的戰略移動,使華北和中原戰場上陡然增加巨大兵力,這將給長江以北戰場上的共產黨軍隊帶來不可預知的軍事壓力。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十章 遼瀋戰役:高粱紅了(2)
毛澤東清楚地意識到了這一點。
一九四八年二月七日,當東北野戰軍還在進行冬季作戰的時候,毛澤東在給*、羅榮桓和劉亞樓的電報中,明確提出“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毛澤東的這封電報被視為遼瀋戰役的最初動因:
……你們應準備對付敵軍由東北向華北撤退之形勢。蔣介石曾經考慮過全部撤退東北兵力至華北,後來又決定不撤。這主要是因為南線我軍尚未渡過長江及北線我軍尚未給蔣軍以更大打擊的緣故。但最近你們已連續取得幾次大勝仗,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