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動盪,由實體經濟衰退帶來的工業貸款、個人信用貸款違約率上升,可能引發第二波的金融危機(《中行副行長:金融危機可能來第二波》,//finance�sina��cn/roll/20090115/23382630544�shtml)。在我國,類似的問題也是存在的。應當說,中國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的幸運之處,是自己的金融系統處於比較健康的狀態。無論是銀行債務、企業債務、家庭債務還是政府債務,都處在可控狀態。但至少從理論上來說,實體經濟狀況惡化導致金融風險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進入2009年之後,花旗銀行等一些外資機構和一些大的投資者,在香港股票市場連續大量拋售中資銀行股。其中的解釋之一是,境外投資者擔心內地轉趨積極的貨幣政策,加上行政化干預,會很快導致國內銀行壞賬增加,銀行盈利前景轉壞。這就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跡象。
另外一個環節就是社會危機、社會問題向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反向傳導。前面說過,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向社會傳遞主要是透過失業。而失業意味著社會中相當一部分人失去穩定的收入,結果是社會購買力的進一步下降,社會中貧困問題進一步嚴重,人們對未來的預期惡化。這些結果的出現無疑會反過來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即購買力下降,需求進一步減少,生產過剩問題進一步嚴重。同時,人們收入的減少和預期的變壞,也會影響到金融的層面,收入的減少意味著償還債務能力的下降,意味著銀行的壞賬會增加,金融衍生品種的問題進一步加重。在中國,尤其要注意的是實體經濟的危機向社會層面危機的傳導。必須看到,西方已經經歷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經濟危機,其構築的社會安全網要比我們堅固得多。而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對於我們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新鮮事,我們幾乎完全沒有應對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經驗,在制度層面上準備就更是不夠。因此,在同樣程度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中,我們在社會層面產生的問題將會更為嚴重,社會層面問題對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影響也更加值得關注。
當然,實際傳導過程的發生,不僅取決於危機本身演變的規律,也取決於人為的應對與干預。應當看到,與此前歷次經濟危機相比,這次金融危機中社會應對危機的能力已經大大增強。人們普遍認為,中國政府在面對危機時所採取的應對措施,在下半年甚至第二季度就有可能產生一定的結果。因此,上述的傳導過程有可能不會完整地發生。但認識這些傳導的過程,認識其機制和規律,對於我們深化對危機的認識是有益的。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四 社會結構在危機中的重組(1)
經濟危機是社會結構重組的過程,因為經濟危機是一場消滅財富的戰爭。在這樣的一場戰爭中,失敗者既有窮人也有富人,或者換句話來說,是窮人和富人一起遭殃。但如果仔細分析,在經濟危機中,不同階層的人所受到的實際影響,卻各有其特點。大體可以說,富人在財產上的損失最大,中產階層在信心上受到的打擊最為沉重,而窮人所面臨的問題則最為突出。
由於經濟危機是一場消滅財富的戰爭,富人的財富消失無疑是最快的。在“2008胡潤百富榜”上,統計顯示,2008年個人財富突破100億元的有50位,比2007年少了25位,上榜富豪的平均財富為30億元,比2007年下降22%。其中,超過50%的企業家財富呈下降狀態,僅有不到20%的企業家財富小幅上升。在這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統計顯示,擁有上市公司的房地產富豪在過去一年的財富平均縮水60%,而非上市的房地產富豪的財富平均縮水30%。在2008年財富減少最多的十大企業家中,有九位是房地產開發商,最為典型的是2007年排在富豪榜首位的楊惠妍,她的財富在過去一年縮水了近75%,由2007年的1300億元驟減到2008年的330億元(//�nfdaily�cn/china/shizheng/content/2008…10/07/content_4634818� htm。)。據香港《大公報》報道,2008年港股忽高忽低,曾有“亞洲股神”美譽的恆地主席李兆基除私人公司資產減少1000億港元,旗下上市公司市值亦蒸發1742億港元;李嘉誠持有的公司市值縮水更達3900億港元。連同新地郭氏家族及新世界,四大富豪的公司足足蒸發近萬億港元市值(//finance�sina��cn/g/20081230/08385700821�shtml。)。
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