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江南造船廠和整個吳淞地區,兩江總督劉坤一得報後,急忙請求美國人從中斡旋,並調兵遣將以示堅決抵抗,英國人才知難而退。
長江一帶也有不和諧的聲音。俄國當時派兵一百五十名,用茶船偽飾,以窺測武漢。後來被英國人所阻止,沿路返回。長江中下游一帶本是英國人的利益範圍,豈能容他人染指!英國人見北京局勢混亂,中央政府已經有失控之勢,於是藉口幫助彈壓土匪,想派遣艦隊進入長江,後來被湖廣總督張之洞婉拒。
張之洞告訴英國人,湖北已添重兵,並要求各州縣禁止傳播謠言,並全力捉拿匪徒,如果敢有故意生事的,立即正法;所有的外國商人和傳教士,當地政府一定盡力保護。
張還說,長江以內,無論上下游,有我與劉坤一(兩江總督)兩人,一定全力行使保護之責,請英國人放心。如果英國軍艦強行進入長江,民間反而會驚擾生事。再說,其他各國也像英國一樣的話,恐怕對英國不利。況且,吳淞口外英國軍艦最多,英艦要是不進長江的話,其他國家也沒有道理進入。
為了防止事端發生,張之洞還特意命令下屬對管轄內的教堂及洋人調查清楚,加以保護。並婉言勸告洋商和傳教士們,在非常時期,一定要加意檢點;沒什麼事情不要外出遊玩打鳥,免得小事致生枝節;凡與當地居民交涉,務必寬恕,化大事為小事,化小事為無事,相安無事最好。洋人也是聰明人,自然也收斂不少。
張之洞好說歹說,總算打消了英國人進長江的念頭。英國人不進,其他國家懾於大英帝國的餘威,也就不敢輕舉妄動了。看來,張大人“以夷制夷”之法,運用得是十分純熟。這個事件,其實只是“東南互保”的發端。
所謂“互保”,簡單說就是:南方督撫絕不支援義和團滅洋之舉動,不奉北京政府對各國的宣戰之詔,並且努力保護洋人在華的安全和利益。作為交換,洋人不得在南方各省軍事活動和其他過激行為。
在劉坤一、張之洞等人的支援下,由盛宣懷從中牽線策劃,上海道餘聯元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了《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肯督撫保護。而這也得到了兩廣總督李鴻章、山東巡撫袁世凱等支援。
東南各省督撫甚至暗中約定,如果北京失守,兩宮不測,他們將推選李鴻章做總統以支撐危局…孫中山先生也曾提出同樣建議!據說,李鴻章對這個“伯理璽天德”(即president………總統)之位也頗有興趣。只是後來北京雖然淪陷,但慈禧太后逃至西安,這個提議也就壽終正寢。
南方還有另一種更直接的造反方式,這就是唐才常的自立軍。
唐才常(1867―1900),湖南瀏陽人。戊戌維新期間,在湖南參加變法運動,“戊戌六君子”被殺後,悲憤至極,決心推翻頑固派政權,擁立光緒帝恢復變法新政。唐才常在日本謁晤了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當時康有為正大力提倡保皇,鼓動起兵勤王。康有為後來給他3萬元活動經費,並表示願以募集到的30萬元繼續支援。
孫中山當時也在密謀發動反清武裝起義,後來主動與康、梁聯絡,倡議合作在長江地區發動起義,並派吳祿貞、傅慈祥、畢永年等興中會員直接參與其事。但康有為一心保皇,拒絕與革命派合作,而唐才常因受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欣然表示願與革命派聯合起事,決心回國發難,並與梁啟超、吳祿貞、林圭、秦力山等商討起義的具體部署。
唐才常依靠的武裝力量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會黨組織和新軍中下級軍官及士兵。1900年六、七月間,人數已達10萬多人,遍佈鄂、皖、贛、湘各省的會黨組織及新軍中。8月2日唐才常宣佈組成自立軍,於漢口英租界李慎德堂設立自立軍機關總部,將各地自立軍勤王武裝分為中、前、後、左、右各軍及總會親軍、先鋒營,共7軍,兵力約2萬人。
但後來起義因康、梁等人允諾的匯款遲遲未到,自立軍糧餉無著,總起義日期後延。不料,前軍安徽大通自立軍未得通知,秦力山、吳祿貞等人準時起義,並一舉轟毀大通鹽局,佔領大通縣城。
聞訊後,兩江總督劉坤一、安徽巡撫王之春急調湖北、安徽兩省清軍全力進剿,另派3艘兵輪駛入大通江面進行堵截。秦力山、吳祿貞兵少不敵,率眾退往九華山。事發後,唐才常從上海溯江西而上,抵達漢口指揮起義,但大通起義失利訊息傳來,湖北清軍蠢蠢欲動。形勢緊迫,唐才常、林圭等人決定破釜沉舟,於漢口發動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