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廣、直隸等總督,請求他們的援助,但都因為朝廷嚴旨禁止運糧械濟臺的政策限制而無功而返。就連當時對援臺最積極的張之洞,最後也在朝廷的嚴詰之下改變了態度,任劉永福在電報裡一再苦苦求助,最終還是愛莫能助。
下面試錄兩封劉永福當時致張之洞的求援告急電報,以見劉永福當時錐心刻苦的困窘心情:
八月十九日:“閩、粵餉無濟,臺南已無法可籌。民不許行,我公不救,兵民皆亂,福死何益?痛哭乞援,望切望速。……天地父母,只公一人,乞救福死,而拯民生。”
八月二十二日:“今餉械俱絕,民兵將亂,何以戰守?福死奚惜,恐屏藩一棄,各國狡然生心。天下仰我公一人,乞為大局計,痛哭流血,乞速設法救援,守走死生,望公一言為定。”
八月二十五日,張之洞覆電劉永福說:“朝廷不得已割臺,曾有旨召各官內渡,閣下自在其內。”意思是勸劉永福放棄臺灣,內渡回大陸。十月二日,劉永福派易順鼎從臺南回廈門商借兵械,張之洞答覆說:“臺事奉旨不準過問,濟臺餉械更迭奉嚴旨查禁,此時臺斷難救。且事必不能密,萬一洩漏,徒礙大局,朝廷必然震怒;且東洋必更加詰責要求,豈不所損更多?是欲為國家而反累及國家也。此事關係重大,務望權其輕重,速離廈門,免生枝節為要。”
易順鼎見事無可為,不禁長嘆一聲,道:“不意天子斷送臺灣如此之酷,全臺億萬生靈從此遂無生路,冤哉!”
當時臺灣僅存臺南地區,若不是劉永福在此坐鎮,臺南恐怕早已陷入敵手。但是,劉永福的黑旗軍當時處境是極其困難的。首先是糧餉匱乏。打仗要吃飯,要發餉銀,但臺南經濟並不發達,根本無法承受大規模戰爭所需要的物質供給,如果不是本地民眾的支援和將士們的理解,黑旗軍和義軍早已潰散;其次是槍械彈藥缺乏。黑旗軍和義軍的軍械全靠內地供給,而朝廷禁止濟臺糧械,這給他們抗擊日軍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三是兵力不足,儘管有民眾踴躍加入抗日力量,但和日軍的優勢兵力相比,差距實在太大了。
日軍佔領彰化後,在八月底即攻佔了臺中諸城,並開始進逼臺南。這時,樺山資紀給劉永福發來勸降書,勸告劉永福聽從清廷的旨意,放棄抵抗。要是他願意內渡的話,他將奏請日皇“待以將禮,送還清國;如部下將卒,亦當宥恕其罪,遣還原籍”。
劉永福接信後,復書樺山資紀並斥責日本“棄好崇仇,無端開釁”,表示黑旗軍要和臺灣共存亡,“守效死勿去之義,以守茲土,以保此民”。
日軍勸降不成,便決定加大進攻的力度,並從本土抽調了第二師團及其他部隊二萬多人增援。十月,日軍以四萬大軍分三路向臺南攻擊。十月九日,日軍進攻嘉義縣,駐守嘉義的黑旗軍猛將王德標派士兵埋設地雷直達日營,炸死炸傷不少日軍。日軍驚恐之下,用巨炮猛轟嘉義城牆,王德標被迫率部退守曾文溪。
曾文溪已經是臺南府城的最後一道防線了。
曾文溪位於臺南以北三十多里,溪的南岸有一長堤,高一丈多,北岸為沙地,此處的地勢有利於防守,劉永福打算在這裡率領黑旗軍進行最後的抗禦。當時黑旗軍和義軍的兵力幾乎全部在曾文溪集合,劉永福命總兵柏正材統率全軍,兼統王德標七星隊、徐驤、林義成、簡精華等義軍,總兵力大概四千餘人。
十月十九日凌晨,大批日軍開始向曾文溪前進。四千名黑旗軍和義軍嚴陣以待,雙方在此展開最後的殊死奮戰。但是,日軍在炮火上佔據了絕對優勢,在大炮的掩護下,日本步兵一步步接近黑旗軍的陣地。由於力量實在過於懸殊,黑旗軍和義軍的陣地相繼被攻克,將士們最後只能和敵人展開白刃戰,義軍統領徐驤率先鋒營與敵步戰,拚殺在前,不幸頭部中彈,血流滿面,仍舊躍起大呼:“丈夫為國死,可無憾”!但最終還是倒地不支,英勇殉國。
徐驤,字雲賢,祖籍廣東,臺灣苗栗人。徐驤為人剛毅,膽識過人,能文能武,十八歲中秀才後,在家鄉執教。日軍侵臺後,徐驤毅然投筆從戎,號召鄉人抗擊倭寇保衛家園,並組成義軍一營奔赴前敵。臺北失陷後,徐驤率義軍轉戰臺中臺南各地,每戰都身先土卒,出生入死。曾有人問:“眷屬何在?”徐驤答道:“有天道,臺灣不亡,吾眷可得也;臺灣亡,遑向家乎?”
國土不保,家園既失,何以家為?時人評價徐驤說:“蓬蓽下士,閭閻細民,而能提三尺劍奮袂以興,棄父母,捐頂踵,以為國家爭尺寸之土。若徐驤人者,尤可敬矣!”
由於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