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就命令德軍在攻破都城時,以進入野蠻國家的方法對待,有了德皇的指使,德軍當然是毫無顧忌。相對來說,美、日兩國兵還算嚴守紀律,不擾居民,這倒是一個小小的意外。
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還一度分兵追擊慈禧太后,一直追到保定才返回。慈禧太后聽說八國聯軍追來,在江蘇巡撫鹿傳霖建議下,趕緊逃往西安。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8.8、辛丑條約大暴光,每人罰款銀一兩
8.8、辛丑條約大暴光,每人罰款銀一兩
慈禧太后見大勢已去,十二道電報急令李鴻章前來主持議和大局。
七十七歲的李鴻章,在廣州登船準備北上之際,南海知縣裴景福問他有何辦法可以讓國家少受損失,李鴻章嘆道:“不能預料!唯有竭力磋磨,展緩年分,尚不知做得到否?吾尚有幾年?一日和尚一日鍾,鐘不鳴,和尚亦死矣!”
老和尚,撞破鍾,焉有好結果?
歷史上的李鴻章,屢屢被人罵為漢奸賣國賊,但大清國的外交,當時卻惟有李鴻章一人可以依靠。可惜李大人這個大清國的第一談判專家,可用之處,往往都是去收拾敗後殘局,簽訂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之條約!
軍隊打了敗仗,卻把責任推給外交官,這是大大的不公道。遇到這種事情,即使聰明過人如李大人,也是一種歷史的無奈吧。
李鴻章在馬關條約後,一直飽受罵名,他的死對頭榮祿,更是乘機加以排擠,於是老太后便把李鴻章打發到廣州去做總督。北京義和團鬧得兇的時候,慈禧太后心想大事不妙,還是要給自己留條後路,於是又想將李鴻章調回北京。
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後,天津大沽炮臺被聯軍所攻陷,形勢危急,慈禧太后趕忙急調李鴻章去做直隸總督,想讓他來和列強周旋周旋,擺脫困境。李大人老謀深算,當然不能做傻子,這麼燙手的山芋,怎敢輕易接下?後來實在沒辦法,只好北上,但到了上海後,又以各種理由停住不走了。
大沽炮臺淪陷後,總理衙門也曾致電各國公使,向各國議和,但此時的局勢控制權,已經不在清政府的手中了!
法國方面稱,拳匪未誅,端王等人尚在掌權,怎能談和?要是罷免了端王等人,並努力剿殺拳匪,還可以商議;而德國方面的態度更為堅決,說我使臣被害,大清國元首(當然是指慈禧太后)竟然不表示一絲一毫的歉意,這絕不能隨意議和;英美則稱,如果各國駐華公使脫險的話,可以開始談判。
但這些個條件,牽涉到當時的那些昏庸當權派如端王載漪等,萬難答應。而且,當時的北京政府已經失去了對義和團的控制,加上電報電線都已經被義和團們給生生掘斷,北京的對外聯絡已經完全中斷,那些駐京公使是死是活,各國政府都不知道都無從知曉,無法議和。
庚子年八月,八國聯軍攻破北京後,俄皇說,既然各國公使已經脫險,不如大家撤兵議和罷!美國表示贊成。
但提議遭到法奧德三國的反對,特別是德國,反對最為堅決。反對的主要原因是要求懲殺那些主戰的大臣,如載漪、載勳、載瀾、剛毅、趙舒翹等人。聯軍統帥德國人瓦德西說:“懲殺這些官員,其實已經很給面子。真正的罪魁禍首,我們還沒有提出來呢。要是連這個條件都不答應,我們只好繼續追索幕後的指使人了。” 瓦德西的意思很明白,直指慈禧太后!
遠在西安的慈禧太后聽後,大為驚恐,但也只能丟車保帥,犧牲那些人來保全自己了。太后最後決定,派慶親王奕劻和李鴻章為議和大臣,劉坤一、張之洞會同辦理,一定要想方設法,看看有沒有轉圜的餘地。
經過幾個月的艱苦談判,最後達成十二款,這就是所謂的《辛丑條約》。
我們且來看看這條約的內容。
第一款,為德國公使克林德樹石碑,建牌坊,石碑分別用拉丁語、德語和中文三種文字書寫,語氣一定要沉痛誠懇,並廣而告之:克林德是個大好人,殺了克大人,純屬誤會。另,派醇親王載澧為頭等專使大臣,親自前往德國大皇帝面前謝罪,並昭告天下,大清帝國大大的理虧。
話說回來,殺害外國公使確實過分了,克林德碑也由此成為北京的一道風景,各國記者來到北京,總要來瞻仰一番,和石牌合影留念。只可惜好景不長,一戰後德國戰敗,北京民眾一舉砸了克林德碑,另樹一碑,大書“公理戰勝”四字。
只是,公理未必一定戰勝!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慘敗,更是說明國際社會根本就沒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