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湘軍突起,誰說儒將不風流?
幾乎在北伐的同時,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賴漢英等人在楊秀清派遣下,於1853年5月沿長江開始西征。
從戰略上說,西征是太平天國的中策,以控制安徽的安慶廬州、江西的南昌九江和湖北的武昌等城市為主要目標,如此一來,兩江(江西、江蘇和安徽)、湖廣(湖南、湖北)都在太平天國的控制之下,而兩廣、閩浙、四川、雲貴,也可順勢得之,由此佔有南方各省,形成南北割據政權。如果西征目標順利實現,太平天國就進可攻,退可守,據有了半壁江山。
1853年6月,西征軍輕車熟路,重新佔領了安慶,隨後又搠江而上,攻打南昌。但這裡,西征軍遇到了江忠源“楚勇”的頑強抵抗。
江忠源就是當年指揮衰衣渡之戰的湖南將領,南王馮雲山就死在他的手中。江忠源雖然是一介書生,但膽識過人,在他的指揮下,太平軍圍攻南昌三個多月,也沒有取得任何進展。楊秀清大怒,將賴漢英革職問罪,這位 “國舅爺”(他老妹是洪秀全老婆)又氣又怒,給投江自盡了。
太平軍見南昌是塊硬骨頭,於是改變計劃,將西征軍一分為二,一路由胡以晃率領,殺往廬州(今合肥)。由於江忠源的卓越表現,清廷火速任命其為安徽巡撫,命他火速趕往廬州救援。
但在趕往廬州的途中,江忠源卻染上重病,無奈之下,只能用擔架抬著趕往廬州前線。儘管江忠源拼盡全力,但城內守軍遠少於太平軍的攻城部隊,廬州終於被圍一個多月後,於1854年1月中旬被轟開水西門,江忠源在身受重傷的情況下,跳水自殺。安徽以北,由此盡入太平軍之手。
另一路西征軍由韋志俊(北王韋昌輝之弟)率領,直奔武昌而去。1854年2月,這路西征軍在黃州城外的堵城外大敗湖廣總督吳文鎔的部隊,逼得曾國藩的這位座師最後投湖自盡。太平軍隨後攻破武昌,轉而進入湖南。太平軍本以為只是借道湖南,挺進兩廣,誰知道,在湖南他們卻遇到了最強大的對手湘軍。
說起湘軍,就不得不提到曾國藩。傳說曾國藩在出生的時候,他的曾祖父夢見一條虯龍從空中蜿蜒而下,降於中庭,頭著梁,尾攀柱,黃色鱗甲閃耀著光芒,讓人睜不開眼。這時,家人來報說曾孫已經出世了。老人非常驚訝,預感到這剛出生的曾孫一定不是凡人,於是他把孫子(也就是曾國藩的父親)鄭重的叫到跟前,要他好好培養,以光大曾家門庭!
關於虯龍之說,恐怕是和曾國藩天生患有皮癬有關,這個病困擾了曾國藩很多年。江西饒州知府善於看相,有一次給曾國藩相面後說,曾國藩是隻癩龍,其坐相和捋須都有龍狀。於是曾國藩“癩龍轉世”之說也就不脛而走,連咸豐都有所風聞。
曾國藩可謂是傳統文人的楷模。他曾經在給弟弟們的信中說到:“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斷不甘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曾國藩:《曾國藩家書》)
正因為“有志、有識、有恆”,曾國藩既成為了世代少有的儒學大師,同時又成為兵馬倥戎的軍事統帥和亂世復生的中興之臣。儒家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曾國藩的身上可謂發揮到了極致,他的書信集《曾國藩家書》和奏稿文集,都是後人汲取傳統文化和道德修養的極好教材。
曾國藩編練的湘軍和八旗綠營大不一樣。湘軍選兵時,儘量多選湖南人,並只要那些樸實憨厚、體格健壯的青年農民,那些油腔滑調、有市井流氓氣的城市遊民一律不要。另外,凡是編練入伍的湘軍將士,都要將府縣、里居、父母、兄弟、妻兒登記在案,以便控制。
從組織上來說,湘軍有點類似於南宋的岳家軍和戚繼光的戚家軍,私人性很強,非常講究血緣關係和地緣圈子。湘軍的各級統領,從營官到哨長甚至什長的大小頭目,大都是親戚故舊、同鄉好友或者師生門徒,如果沒有一定關係,在湘軍中很難有出頭之日。
太平軍以天國理想為號召,湘軍內部也同樣重視思想教育。湘軍首領如曾國藩、胡林翼、羅澤南、左宗棠以及後來的淮軍領袖李鴻章等人,這些人大都是理學大儒,受過多年的儒家傳統教育,一直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自己的使命,即使是在帶兵打仗,也保持自己讀書人的本分。
湘軍首領常在練兵行軍中,也不忘給士兵講習倫理綱常,如此悉心教化,湘軍士兵當然耳濡目染,成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