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外交的目標是為國家安全建立一個可靠、持久的基礎。
從理論上說,國際聯盟以其《盟約》第十條提供了普遍的安全,這一條耍求各成員國“尊重並維護國聯所有成員國的領土完整和現有的政治獨立,反對外來侵略。”困難在於國聯缺乏實施這一條款所必需的力量。國聯大會能請求成員國運用經濟抵制甚至武裝報復來反對侵略者,但這種經濟和軍事制裁的任何一項措施都只能由各國政府來實施。國聯本身既沒有武器,也沒有軍隊法;法國曾提出成立一支由國聯支配的國際警察部隊,但這一建議被否決了。因此,歸根到底,國聯所作的決定的分量取決於國際輿論,而國際輿論在重大問題上通常是混亂的、有分歧的。
法國在不到50年的時間裡就遭到了德國的兩次侵略,因此,它不願將其安全交託給沒有權威的國聯。最初,它建議結成英法美三國同盟,這將保證法國在遭到德國侵略時得到英美的援助。當這一計劃因美國參議院拒絕批准同盟條約而失敗時,法國轉向了較小的歐洲國家,這些國家在支援和平解決、反對修訂條約方面與它有著共同的利益。它於1920年9月、1921年和1924年分別與比利時、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協商建立了正式的軍事聯盟。捷克斯洛伐克先前已在1920年至1921年間與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一趙成立了所謂的“小協約”,以便在遭到匈牙利的進攻或面臨哈布斯堡王朝的復辟時,互相提供援助。波蘭因於1921年與羅馬尼亞給成同盟而與小協約國連在一起;在與羅馬尼亞締結的盟約中,波、羅兩國保證在遭到俄國侵略時互相援助。由於法國與小協約國的關係,法國能擴大自己的聯盟組織,分別於1926年和1927年將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拉入聯盟。
這一聯盟組織基本上是反德的,它的主要目的是透過孤立德國來保護法國及其盟國。不過,大約1925年前後,法、德兩國的關係有了改善,這一方面是因為《道威斯計劃》的實施暫時獲得成功,一方面是因為兩國外交部長即法國的阿里斯蒂德·白里安和德國的古斯塔夫·斯特來斯曼持相互和解的態度,他們斷定各自國家的安全可以透過直接談判和達成協議來加強。他們受到了英國外交大臣奧斯汀·張伯倫爵士的鼓勵;張伯倫還說服義大利人接受了這一觀點。給果產生了稱為《洛迦諾公約》的一系列協定,這些協定是於1925年10月簽訂的。
這些協定規定,德國可加入國際聯盟,併成為常任理事會成員。作為回報;德國同意不透過武力來謀求條約的修訂,和平解決同法國、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的一切爭端。德國確保留了透過和平手段設法更改其東部邊界的權利,但它承認其西部邊界的永久性。德國、法國和比利時答應任何時候都尊重它們相互間的邊界,英國和義大利保證遵守這一規定。
洛迦諾精神 《洛迪諾公約》在當時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張伯倫表達了那時普遍存在的一種觀點,他宣稱,公約標誌著“和平年代和戰爭年代之間的真正分界線”。同樣,白里安也發表了有關“洛迪諾精神”的動人演說;“洛迪諾精神”禁止了戰爭,用“調解、仲裁與和平”代替了戰爭。在這種樂觀主義的餘輝中,美國國務卿弗蘭克·凱洛格按照白里安的建議,提出各國保證擯棄戰爭、不把戰爭當作“推行國策的一種工具”。這一建議得到了實施,1928年8月27日,《凱洛格…白里安公約》被簽訂。由於公約只拒絕戰爭並未規定製裁措施,它很快就得到60多個國家的簽署。雖然公約只依靠世界輿論這種道義上的壓力,但僅如此多的國家簽署公約這一事實便足以促成國際緊張局勢的進一步緩和。
同樣有希望的是同德國關係的改善。1926年,德國被允許加入國聯,併成為常任理事會成員。另外,關於賠款的支付問題,也與德國達成了進一步的解決辦法。《道威斯計劃》沒有規定德國應支付的賠款總額,因此,第二個經濟專家委員會在另一位美國財政家歐文·揚格主席的領導下,於1929年在巴黎開會,制訂了一個於1930年初被採納的新的賠款計劃。這一計劃規定德國應支付的賠款總額為80億美元,58年內分期付清。作為對德國接受《揚格計劃》的回報,法國於1930年,即比《凡爾賽和約》所規定的期限早四年撤出萊茵蘭。
與此同時,一系列裁軍會議正在舉行,這不僅是因為國際輿論的壓力,而月、是因為協約國已用旨在“普遍限制各國軍備”的說法迫使德國裁軍。此外,國聯盟約宣告“維護和平需宴裁減各國的軍備,”並規定國聯理事會“制定計劃”。不過,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