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些保證,但在兩次大戰之間的時期裡並沒有實現全面裁軍。擁有被徵集的軍隊的國家不希望將受過訓練的後備兵作為實際可作戰計程車兵包括在軍隊兵額之內,而那些擁有自願軍的國家則堅持認為後備兵應包括在內。有些國家要求軍備限制以財政支出為基礎,但英國和美國堅決反對,因為他們每個士兵的財政支出比別的國家高得多。此外,法國及其盟國堅決主張軍備應受到國際的控制和監督,而英美則寧願依靠信義。根本的困難在於:各國考慮到缺乏一個國際安全體系,便靠自己的軍隊來謀求安全。不過,在限制海軍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海軍強國的數目比陸軍強國少。但即使在這方面,也只是對某類艦隻的噸位比例取得一致的意見,並沒有限制艦隻的總噸位。
儘管裁軍失敗了,但20年代末期人們都有一種感覺,認為歐洲終於恢復到了正常狀況:德國和它以前的敵人似乎已經和解;法國軍隊撤出了萊茵蘭,德國人加入了國聯;賠款問題似乎終於得到了解決;60多個國家已擯棄戰爭“作為推行國策的工具”;繁榮程度在增長,失業率正相應下降。甚至來自蘇聯的訊息也是令人鼓舞的,因為這個國家已於1928年開始實行一個新的、宏偉的“五年計劃”(見第二十三章第一節)。西方大多數權威人士認為這一計劃是不切實際、註定要失敗的,但是,它至少可使蘇聯人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