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2 / 4)

論寺院、樓閣、神龕或庭園,都確實無誤地具有日本特徵。天皇宮廷成為高度發展的文化、藝術的中心。11世紀紫式部女士在其著名小說《源氏物語》中對宮廷生活作了可喜的描繪,不過,這部小說也展現了一個愈益驕奢淫逸、幾乎完全耽於美妙享受和聲色肉慾的社會。這種腐化墮落在後一世紀中更為嚴重,促成了新的封建制時代的到來;在封建制時代,政治權力從天皇朝廷轉入強有力的鄉村武士手中。

六、日本的封建制度

645年大化改新所引進的中國的帝國組織體制明顯地生效了很長一段時期。不過,到 12世紀,它已為日本種種封建制所破壞和取代。一個原因是,國司們過於喜歡京都的優美,往往將自己的權力、職責委託給地方部屬。另一原因是,強大的地方家族和佛教團體總是渴求著土地,並常以暴力奪取土地。只要免稅達一刺激性因素依然存在,他們便樂於耕種新的土地。這些趨向使納稅土地的數量減少,也就是說,使自耕農的稅收負擔增加。於是,自耕農們或者逃亡北部邊境地區,用武力驅走那裡的蝦夷人,或者將自身連同土地寄託給莊園主。這使他們免除賦稅,得到保護,可付出的代價是自己轉淪為農奴。這一過程的最後結果是,到12世紀末,納稅土地僅佔全部耕地的10%甚或10%以下,地方政權已由新興的農村貴族接管。

同時,由於帝國軍隊瓦解,農村貴族還成為居支配地位的軍事力量。大化改新規定,凡20至60歲之間的男性國民,都須服兵役。但是,應徵土兵得自備武器和給養,而且,其固定賦稅不予減免。這一規定證明是難以實行的,於739年被廢棄。政府軍職成為通常由頹靡的宮廷貴族擔任的掛名職務。給果,對蝦夷人的戰爭由農村貴族指揮。他們成為騎馬武士,並逐漸增強自己的軍事力量,直到完全超越帝國軍隊。這時,一種封建關係在農村貴族和他們的隨從即“侍”(字意上是“為人服務者”)之間發展起來。這種關係以一種理想化的道德規範即“武士道“為基礎。侍享有一些特殊的法定權利和禮儀上的權利,作為回報,他們須絕對服從其主子的調遣。

到12世紀,日本為一些相互競爭的封建領主集團所控制。有一段時間,藤原氏透過利用自己的力量支援一方或另一方,尚能保持勢力均衡。最後,大封建主源賴朝起兵獲勝。1192年,他從天皇那裡取得徵夷大將軍稱號,並有權指定自己的繼承人。作為幕府首領,賴朝是所有軍事力量的總司令,負責國家的內外防禦。他在鎌倉紮下大本營,以天皇的名義統制全國,而天皇繼續在京都過著隱居生活。在賴朝幕府時期,蒙古人曾分別於1274和1281年兩次試國侵入日本。蒙古人兩次登陸時,均遭到日本人的奮力抵抗,併為隨後的大風暴所擊潰,團為大風暴給了遠征軍以毀滅性的破壞。日本人相信,他們的得救是由於神靈的干預,故稱這些大風暴為“神風”。

1333年,主要由於天皇朝廷的密謀以及武士階層中日益增長的不滿,賴朝幕府覆滅。其時,足利家族獲得幕府將軍稱號,不過,他們的權力從未遠遠超出京都近郊。在日本其餘地區,地方封建主們在竭力控制儘可能多的土地。結果,出現了各持一方的大地主,稱為“大名”。16世紀初,大名有數百之多,個個都在試圖獲得對整個日本的霸權。將近這一世紀末,織田信長(1532-1582年)經過對相競爭的大名和獨立的佛教團體的長期征戰,統一了大約半個日本,置於自己統治之下。

繼承織田的是其最能幹的部下大將豐臣秀吉(1536-1598年)。豐臣原為農夫的兒子,步兵出身;是日本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領袖之一。他不僅統一全國,還分別於1592和1597年兩次派遠征軍入侵大陸,旨在征服中國。1598年,豐臣去世,使第二次遠征撤兵告退。經過短期爭鬥,德川家康繼承豐臣,於1603年被天皇任命為幕府將軍。這標誌著偉大的德川幕府的開端;德川幕府對全國的統治一直繼續到1868年王政復古和明治維新開始。

七、德川幕府

德川家康及其直系繼承者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使其家族統治永存的政策。德川政權的物質基礎在於幕府直轄領地。它佔全部可耕地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由分佈在全國諸形勝要地的大莊園組成;這些大莊園構成了防範有可能心懷敵意的大名的控制點。幕府最高階職務均由德川家族成員或其家臣擔任。天皇從幕府得到的財政收入能維持其本人及一小群宮廷貴族的日常用度,但天皇沒有政治職責或政治權力。幕府大本營先建在江戶,後設於東京。大名須定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