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任何與質量及其需要有關的內容。
我的“零缺陷”概念——第一次把事情做對,在專業領域內被視為一
種天真幼稚的想法。這時,質量還是“好的質量”。
70年代:“質量管理”雖說被人們談論,但從未在美國的製造業被描述過,因此,在與生產可靠產品的外國企業的競爭中很快失去了市場份額。
我曾做過十多次演講並撰文強調:質量即符合要求以及樹立預防哲學觀念的需要。我談了我們在ITT公司全球操作中所取得的成功經驗。檢測和程式幫不了任何人的忙,必須得靠管理哲學才行。就好像駕車一樣:儀表、資料以及使用者手冊與駕車人的操縱哲學關係不大。質量依舊是“好的質量”。
80年代:企業經理們意識到:他們能夠為顧客做一些事情,兌現產品和服務的承諾。我們的質量學院培育了數千名經理人員和數十萬名知識及技能工人。他們現在對質量管理及其改進技巧有了一種共同語言。其結果是:他們拋棄了AQL(可接受的質量水平)政策,並著手學習如何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這就要求確立清楚明瞭的要求並開辦培訓班。
這種做法帶來了思想上的大轉變以及一種全球標準的例行操作。這時,質量即“符合要求”。
90年代:質量成為管理人員要考慮的一個正常內容,人們開始尋找一種不做太多教育和工作就能產生符合要求的質量的辦法。其結果是,“質量控制”以一種更為程式化的形式再次出現。雖仍有一種AQL,但今天則是要求用六西格瑪來取代50年代的三西格瑪。這種做法降低了企業的誠信要求。
“質量保證”透過ISO程式組的推行而正式化。“質量管理”已成為這些努力的總題目,而忘記了其哲學部分是產生質量改革運動的根源。質量即“好的質量”又回到了原來的位置。
21世紀:MBA(工商管理學碩士)學院講授一種預防哲學的質量管理,不重視QC(質量控制)和QA(質量保證)。這些人能夠區分主次,比過去十幾年的管理人員更加全球化、知識化,更加老練。對他們來說,質量即誠信——“怎麼說就怎麼做”。
第13節,一條主線:面向未來的質量之路
一條主線:面向未來的質量之路
“我一直認為,質量是政策和文化的結果,不是技術活動。只有當高層管理者們把它納入工作議程中並親力親為的時候,質量才會產生。”
這是克勞士比先生20世紀90年代參與編寫美國20餘家商學院廣泛使用的《管理學:質量與競爭力》教材時所說的話。
這些年來,這段話也一直是我在國內工作的主題。我非常佩服彼得德魯克大師(PeterF。Drucker)先知先覺的洞察力,他在1997年的著作《德魯克論亞洲》中曾預測:“過去10年內,日本管理哲學之類的書盤踞西方書市;未來10年,相信與中國管理哲學有關的書將會成為暢銷書。”我認為,這是歷史賦予中國人的使命,更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偉大國家對背後支撐的理論的呼喚。於是,我一直努力地在服務企業的實踐中不斷進行觀察、探求,嘗試總結出“把普遍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有效方式。〗米〗花〗書〗庫〗 ;http://www。7mihua。com
歐盟經濟一直在崩潰的邊緣掙扎,美國深受債務泥潭的拖累,日本則已經在苦海里掙扎了10年,似乎只有中國“風景這邊獨好”,我的擔憂正在這裡。因為我們的企業沒有經歷過19世紀科學管理的錘鍊,更沒有經歷過20世紀質量革命的洗禮,僅僅憑藉人口和資源紅利所創造出的巨大的“中國機會”以及聰明與勤勞的國人快速積累起來的財富而發展起來。換言之,大多數中國企業都是外強中乾,看似風光無限,實則氣滯血瘀。就像“三鹿事件”對於乳製品行業的影響一樣,一個企業的倒下,帶來的是整個行業的冬天。
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中國製造”是否必須踏著“德國製造”和“日本製造”走過的質量大道才能獲得突破與昇華?如果是,走慣了“數量大路”的國內企業如何能順利轉型,走上質量的康莊大道?如果不是,我們能否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數量與質量兼顧的“中國製造”之路呢?
哲人有云:“忘記過去就會被判罰重演歷史。”質量是政策和文化的結果,僅靠教給員工一堆新的工具,或強迫他們追求時尚的詞語是無濟於事的,管理層“感覺不錯”,但員工深陷困惑。事情再清楚不過了:他們被一些容易使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