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2 / 4)

小說:世界因你不同 作者:敏兒不覺

得到州際作文比賽第一名的機會。

回到橡樹嶺,我對這個讓我與“第一”失之交臂的神秘人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趕緊去學校的圖書館尋找答案。我得知,納德是一個著名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倡導者,促成了一系列法案的產生。他一生都在與人們的漠視作鬥爭,他的行為與抗議漠視有著緊密的聯絡。

這件事情給了我很深刻的啟示,儘管納德在美國算不上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但是,他確實和我的作文有著緊密的聯絡。我終於理解了,對於一種語言文化的掌握,遠遠不只是會說當地的語言,瞭解當地的風俗,更要對這種文化的歷史和這個國家的制度有深刻的瞭解。另外,在寫作方面,不僅僅要靠犀利的觀點、華麗的語言,還需要充足的論據,而這都需要傾注大量的心血和多年的積累。

有了這次印象深刻的答辯,在學習語言的時候,我也更加關注新聞事件背後的意義,我知道,只有

多讀書,多查閱資料,多瞭解歷史,才能真正深入一種文化的核心。我徜徉在語言的汪洋大海里,樂此不疲。

在努力攻克英文的同時,我也沒有忘記對中文的持續學習。媽媽每年來陪我住6 個月,這期間,我們自然是用漢語交流,另外6 個月,她要求我每星期給她寫一封家信,而且必須用中文寫,這樣我就不會忘記中文。而媽媽每次在給我回信的同時,都會把我的信寄回來,她會認真地修改,標出錯別字和用詞不當的地方,就跟批改作文一樣。我幾乎每天都在用中文寫作,這樣的習慣,讓我沒有像很多小留學生一樣,習慣了新的語言,卻漸漸丟掉了

自己的母語。

我沒有忘記中文,還要歸功於大哥大嫂家成套的金庸小說和瓊瑤小說,那個時候,中文小說是我放鬆神經的一種方式,在哥哥嫂嫂家裡住了6 年,我居然把金庸和瓊瑤的每一本書都讀了,金庸的小說還讀了整整5 遍。

當時回臺灣度暑假,我從來都不好意思主動說我讀過全套的瓊瑤小說,倒是經常跟外甥們比賽誰讀金庸小說讀得多,人物記得牢。他們後來都不和我比了,因為比不過我,就算某個人不自量力非要同我較量,也總是被人拉住好心地勸阻:“別,他真的誰都知道!”東西方教育的差異

聖瑪麗學校將近兩年的生活可謂波瀾不驚,但也有一些小插曲。

由於橡樹嶺有著名的原子彈實驗室,也有大片大片的農田,因此,聖瑪麗學校既有科學家的孩子,也有樸實無華的農民的孩子。

20 世紀70 年代的美國,很多人對中國談不上什麼瞭解。在橡樹嶺這樣的小鎮上,人們對中國的瞭解更是片面,他們甚至常會把 Taiwan(臺灣)和Thailand(泰國)弄錯。因此,長著一幅中國人面孔的我,在美國人眼裡,還是非常稀奇的。偶爾有知

道中國的人,也在美國一片“反華”的氛圍中,對中國充滿了敵意和誤解。

有一天,我和同學們正在上體育課,忽然有一名原子彈專家的孩子跳出來,指著我的鼻子說,“你是中國人,中國人都不好,中國人很落後的,是東亞病夫!”我的臉漲得通紅,周圍也聚集了很多同學,這時,一個農民的孩子站了出來,擋在了我的面前,

“你怎麼能這樣說開復,你憑什麼這樣說?”兩個人居然在大家面前扭打了起來。

當時,李小龍的電影紅遍世界,中國功夫在美國也十分有名,情急之下,我對那個罵人的男孩大叫,“你別打了,我會中國功夫!你要是再打,我拿中國的武功對付你!”這時老師也匆匆趕來,而那個男孩,從地上爬起來,跑掉了。

我站在原地,久久沒有離去。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一些美國人是如何看待中國的。我下定決心,無論哪一個方面,我都要做到最好,永遠也不要別人再看不起中國。

在學校裡,我感受到的是完全美國化的教育,

這裡的教育寬鬆、自由,充滿了鼓勵和讚揚,和臺灣式教育的死板、壓抑相比,這裡顯然讓我覺得學習更為輕鬆、快樂。

在臺灣,我們要在課堂上將雙手背後坐得筆直,要在操場裡聽沒有意義的校領導訓話,每天早上醒來,我們想到的是沉重的課程、繁多的作業以及嚴格的考試。另外我們每天幾乎都要背書,它在讓人感到一種神聖與威嚴的同時,也讓人感到巨大的壓抑與束縛。

到了美國,老師不再要求我們背書了,而是儘量要求我們去理解。對於每個人不同的特點,老師都有針對性地鼓勵。

當時這種方式對於年幼的我,只是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