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4)

化,融資市場化的程度就向前邁進一步。財政供給為主的融資是高度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物,並無融資的市場化可言;銀行信用主導的融資是與有計劃商品經濟相適應的,具有行政化和市場化的雙重屬性;證券市場融資強化了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有力地推進了融資的市場化程度。

3。 融資制度演進的一般規律得到體現

當完善的金融市場形成後,證券融資形式在一定的範圍內取代銀行信用,這是信用發展的一般規律。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結構與金融發展》一書中指出,在金融發展的初級階段,債券憑證遠遠超出股權憑證而居主導地位,商業銀行在金融機構中佔突出地位;在金融發展的高階階段,雖然債權佔金融資產總額的2/3以上,但股權憑證的比例已顯著上升,銀行體系的地位下降。從我國融資制度的演進過程看,銀行間接融資比重的下降、證券市場融資的快速興起,是股權融資在一定範圍內對債權融資的有效替代,這反映了融資制度發展的一般規律。

根據我國經濟政策週期對房地產業發展的影響,這階段可分成以下兩個時期。

1。 初步發展時期(1992—1998年)

在經過1989年至1991年的治理整頓後,1992年至1993年房地產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政府制定了要“加快房地產業發展”的目標,提出“加快改革、開放、建設的步伐”的指導方針,實施引入外資,放開房地產價格,擴大市場調控範圍,發放開發和消費貸款等舉措使得房地產業迅速進入高漲期。1992年房地產開發投資額732億元,比1991年增長117%,其中開發住宅面積1.6億平方米,創歷史最高。

1993年至1995年政府提出“理順房地產業”的發展目標,對房地產市場加強宏觀管理,開展房地產開發經營機構的全面檢查,整頓金融秩序,抑制了投資規模的膨脹。此次整頓使房地產業與金融業的結合更加理性化,有利於房地產金融的進一步發展。

2。 深入發展時期(1998年至今)

從1998年7月1日起,我國住房制度改革實施了停止實物分房的政策,在上海、北京等地還實行了城市舊城改造不再進行實物分配、一律實行貨幣補償的措施,這從根本上切斷了無償分房的福利分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啟用了房地產業的發展。住房消費商品化觀念已普遍為大眾接受,消費者的住房抵押貸款購房的趨勢明顯了。房地產業逐漸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住宅則與汽車、教育一起成為新世紀的三大消費熱點之一。房地產業的穩定發展,使房地產業與金融資本的結合趨勢更加明顯,表現在:

(1)房地產信貸增長速度快。

在政府關於加大住房抵押貸款力度、改革住房公積金制度、促進住房二級市場的建設和完善等政策的引導下,面向居民個人的住房消費信貸得到迅速發展。1998年商業銀行房地產信貸餘額為2680億元,2002年達到了6616億元,年均增長25。3%;個人住房貸款餘額1997年為190億元,2002年達到8253億元,年均增長1倍以上。

(2)銀行降息,降低了借款成本,銀行信貸發揮核心作用。

2002年2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金融機構各項存款年利率平均下調0。25%,其中活期存款利率及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均下調0。27%;各項貸款年利率平均下調0。5%,其中6個月期貸款利率及一年期貸款利率均下調0。54%。金融機構在中國人民銀行的準備金存款利率下調0。16%;中國人民銀行的各檔再貸款利率分別下調0。54%。此次降息是前幾次降息的延續。從1996年至今,央行共降息七次,分別是1996年5月1日、1996年8月23日、1997年10月23日、1998年3月25日、1998年7月1日、1998年12月7日及2002年2月20日。房地產企業具有高負債的特點,資金來源主要是銀行貸款,降息後,減輕了企業還貸的負擔,財務成本下降,降低了企業經營成本,相應地使利潤上升,對企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降息也使購房者的支出成本降低,因此刺激了購房者的購房慾望,促使投資者進入房地產市場,對拉動內需有積極的影響。

(3)房地產融資渠道逐步拓寬,形式多樣化。

首先,房地產企業開始上市融資。2001年資本市場解除了長達8年之久的房地產企業上市禁令,房地產企業重新實現了透過資本市場融資加快發展的夢想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