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抱怨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特大企業的崛起和公民社會的衰退,勞工權益的缺失,公民素質的下降,壟斷現象,對貧民和窮人的忽視等。事實上,許多人甚至還批評資本主義是一個“主義”,因為主義意味著人們必須將其全盤接收,對其深信不疑並吸收同化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法西斯主義一樣。
然而,上述許多批評者未能看到,其實我們今天所說的資本主義跟過去的資本主義完全是兩碼事,在過去幾十年裡資本主義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這些變化是漸進的、緩慢的,因此並不容易被人覺察。漸進緩慢的變化永遠競爭不過那些每天傳到耳邊的突如其來的轟動新聞,媒體對恐怖襲擊、股市暴跌、公司醜聞和弱勢群體遭遇的不公待遇的持續關注讓我們忽略了那些正在發生的更為深刻和緩慢的變化。本章將會討論這種漸變的概念以及漸變主義如何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將老的資本主義制度轉變為新的制度。
12秒法則
人類的大腦在覺察變化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在房間裡釋放一種新的氣味,將一隻企鵝放到一群白鴿中去,說服一個人相信某個動畫人物是真人,基本上每個人都能說出其中的差異,最起碼也會說一句“總感覺哪裡不對勁”。另一方面,人們又對變化毫無知覺。隱藏變化的最有效辦法就是使之變得更加緩慢、漸進和溫和。如果那隻企鵝是緩緩地進入那群白鴿,那股氣味是一點一點地釋放到房間裡,大多數人可能就不會覺察到變化了。有一項針對人類感知能力的實驗表明,對變化是發現還是忽略的臨界點是12秒鐘。在一幅圖中,假設河邊出現了一塊石頭,或者是某樣東西改變了顏色,又或者是出現了一棟房子,如果這些變化的用時不少於12秒,參與者除了看見一幅靜止的圖畫,什麼也發現不了。如果這些變化的用時要幾年甚至幾十年,那麼發現它們的難度可想而知。緩慢的變化還解釋了為什麼科幻電影總是能夠吸引人的眼球,因為這些電影將我們發射到了一個未來世界,這個世界的任何東西都是新鮮的。如果給我們
幾十年時間來適應,那麼未來世界裡的所有東西對我們來說也會變得非常普通—重大的變化通常都是以這種方式到來的。我們並不知道它們其實正在改變我們的行為和思維方式,因此我們無法拒絕它們—這就是它們的革命意義。
重新定義資本主義
當你將看不見的緩慢變化和僵化思維放到一起,你就能調出一杯叫做“誤解”的雞尾酒,或是一道叫做“代溝”的主菜。價值體系和偏好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發生了改變,生活在不同年代的人相互之間就會因為觀念不同而發生衝突,電視節目、電腦遊戲、亞洲的崛起、同性婚姻、*、種族玩笑,還有搖滾樂,這裡只列舉了一些衝突。那麼資本主義制度是如何引起人們觀念上的衝突的呢?
一兩個世紀以前的資本主義制度最大的特點就是近乎無政府狀態:野蠻的資本家,處於弱勢的機構,不存在對企業的管制法規,極少的勞工權益以及陳腐、壟斷的市場體系。直到今天反對者還在用這些理由來攻擊資本主義制度。然而在“二戰”結束後的幾十年裡,資本主義制度經歷了一系列變化,完全進入了轉型期。雖然這種變化是緩慢的、漸進的,大多數人無法覺察到它的存在,但是直到今天我們還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該變化帶來的影響,這就是個人主義。如今個人(而不是群體)的力量比人類文明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都要來得強大。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為什麼“9·11”讓我變得樂觀
2001年9月10日,我辭掉了品牌策略顧問的工作,第二天當我在辦公室收拾東西的時候,突然有人叫我去會議廳看電視。電視上直播的悲劇讓我感到震驚、悲傷、憤怒,以及一切能夠讓我聯想到恐怖襲擊的詞語。股市只需要幾周就可以反彈,但是彌補心靈的創傷卻需要很長時間。當我重新回過頭來看這個事件時,我發現透過這場恐怖襲擊帶來的所有混亂、悲傷、毀滅和邪惡,有一點值得我們為之樂觀:那就是參與這次襲擊的只有19個人。早期的戰爭需要成千上萬計程車兵以及在背後支援他們的全國民眾的共同參與,雖說這19個人背後確實有一群跟他們有著共同信仰的人在支援他們,但是發動襲擊的直接成本小到基本上可以忽略,也就是說只要他們想做,就算沒有塔利班的幫助也能完成襲擊。19個人,整個世界為之一震。人越少做的反而越多—這個法則既適用於創造,也不幸地適用於毀滅。從那時起,我便開始注意觀察我服務過的客戶以及他們所在的行業。 。 想看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