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不久之後,這份榮耀又隨著政權的更迭,變成了倒黴的陰影,籠罩在大陸的家人頭上多年揮之不去,還連累他的幾個親人先後送了性命張鴻恩因受兒子張靈甫的牽連,於1953年土改期間自殺身亡,張靈甫的幼弟張安忍(閣麟)和女兒張(高)慧君則在*中自殺身亡。。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一節東大村北門的張家(3)

此時的張鴻恩當然不可能對四十多年後的禍福未卜先知,他只顧沉浸在得子的喜悅之中。

張家兄弟的下一代,孩子取名與字全都以“麟”字和“甫”字結尾,張鴻恩便順著這個名號,給兒子取名鍾麟一些資料和出版物中誤作“宗靈”或“仲靈”,皆系音誤,張靈甫除原名鍾麟外,並無其他別名。,字靈甫。

這個張家的二兒子,就是本書的傳主——張靈甫。

張靈甫的童年生活很少見諸文字的記載,有的話也僅是隻言片語:“幼時與村兒嬉戲,習戰陣,自任指揮,授以作坐進退之方,率能中矩。朋輩中偶有齟齬,經片語折中,罔不立效。……迨入學,聰穎異常,每試輒冠同曹。”《張靈甫“烈士”傳》 臺灣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 1959年。

寥寥數語所浮現的一鱗半爪,彷彿是一張曝光不足的老照片,影影綽綽的畫面,人物面目一片模糊,只有當他家人的片段回憶串聯起這些吉光片羽,已經斑駁淡去的影像輪廓,才漸漸地清晰起來。

張靈甫的童年時代沒有享受到多少的母愛,母親靖秀英在他大約五六歲的時候就撒手離開了人世,留下張靈甫和哥哥張秀甫小兄弟倆成了沒孃的孩子。直到好多年之後,父親張鴻恩才續娶了繼母滕氏,繼母過門先後生下了兩個孩子,張靈甫從此多了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張翰麟和張閣麟,其中大弟弟張翰麟後來因肺病早逝,幼弟張閣麟比他小十多歲。所以他家成年的其實是兄弟三人。

在那個年代,一般農家的孩子不大會有什麼時髦的玩具來陪伴童年,所謂“幼時嬉戲,多習戰陣”,不外乎是小男孩們喜歡的官兵打強盜一類的遊戲。既然能夠自任指揮,看起來張靈甫在遊戲中時常扮演一個一呼百應的孩子王的角色。與同齡的孩子相比,他身高馬大,話雖不多卻說一不二,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攝人威勢,令別的孩子不得不折服,真要幹起架來,一般也吃不了虧,遊戲的結果,大抵是他這一夥人大喜而令別的孩子眼淚鼻涕大放悲聲。也許就是在這類以拳頭說話的好戰兒戲中,他的小小心靈已經沉浸在令行禁止、敢作敢為的*之中,初次嚐到了好勇鬥狠的勝利喜悅。

可以想見,靖秀英去世之後,張鴻恩起初幾年一個人既當爹又當媽,還得照顧田裡的莊稼,也實在騰不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對幼兒多加管教,只能讓他們像野草一樣在田野村頭自生自長。兒童心理學家說,一個人童年時代來自母親的教育和影響,往往會在他的性格養成上留下最初的烙印,可是對張靈甫來說,由於生母的早逝,母愛慈儀幾乎是一種空白的情感,母親對他的影響幾乎乏善可陳。

小男孩沒娘管教,老是野在外面打架胡鬧也總不是個事情,好在這個時候張靈甫已經到了該認字讀書的年紀,張鴻恩便讓兒子開始接受啟蒙教育,一來可以讓他多識幾個字,二來也可以每天關他幾個時辰,讓他把時間花在讀書上,總好過放任在外闖禍。

村裡的孩子們到了求學的年齡,大都就在村子的私塾裡開蒙。那時鄉村私塾的科目,無非是讀些《三字經》、《千字文》、《幼學瓊林》之類的啟蒙讀物,稍大一點的再背些《論語》、《孟子》等經書。一般農家的孩子認幾個字粗通文墨之後,也就不再繼續讀書,開始跟著大人們下地幹活,重複他們父輩的命運了。

張鴻恩的秀才哥哥本來就是兼教私塾的,張靈甫起先讀書不用去外面上課,每天只跟著伯父學就行了,所以他最早認字是從伯父那裡學來的。張秀才有個名叫王朝賓的同鄉朋友,也是個秀才,人稱六先生,他是村子裡專職教私塾的先生,村裡的讀書人多出自他的門下,他時常來找張鴻儒串門。這位六先生喜習王羲之的字,寫得一手好書法,張靈甫後來迷上書法,很有可能是從小受了這位愛好書法的私塾先生的影響。

張家到了張靈甫這一代,比他們的上一代人丁興旺得多了,他自己家兄弟三人,大伯家有三個堂兄,叔伯兄弟們加在一起有六個之多,他在其中排行老五,後來鄉人也稱他五老爺。張靈甫的兄弟們,除了堂房大哥張德甫和三哥張致甫後來在西安的政府裡任職之外,其餘的人也都和父輩一樣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