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是徒勞的,學生上課在幹什麼連講臺上的老師都不清楚,家長又怎麼能知道呢?至於說“不管了”,怎麼可能呢?越是這些嘴裡說著氣話,追著找家長的老師,責任心才越強,根本不可能放棄一個學生,所以這樣即使把家長請來了,也達不到目的。要換一種思維方式,把請家長、給家長打電話這種溝通不要僅僅侷限在孩子有了錯誤之後。孩子有進步了,給家長報個喜訊;學習優秀或某一方面表現突出的孩子,把家長請來介紹介紹經驗;召集三五位家長座談一下,聽一聽孩子們的心聲及家長的建議;即使孩子的錯誤必須告知家長,也不要一告了之,而是指導家長如何幫助和教育孩子。總之,不要把“請家長”這種善意的舉動搞得那麼沉重,讓孩子懼怕,讓家長不安,這不過是老師與家長之間一種平等的溝通與交流。
從學校和老師角度談家校合作,除去傳統的家訪、家長會、請家長等方式外,隨著教育形式的發展,教育環境的變化,也需要不斷推陳出新。默守陳規是行不通的,人人都會從青春期走過,但“青春期”的概念卻是近些年的時尚語。其實說白了,對於我們這些當老師的人來說,“青春期”教育就是擺在我們眼前的一道難題,是對我們教育水平的考驗,總不能敗下陣來吧。在實踐中要不斷摸索,不斷尋求更適合孩子們年齡特點的教育方法,我們責無旁貸。
家校合作是雙方的,是一種互動的過程。學校、老師正在投入越來越大的熱情和精力做這件工作。作為互動的另一方——家長,據我所知也有合作的願望,甚至有許多家長為孩子的培養和教育真是不遺餘力。但是顯然效果並不怎麼滿意,否則就不會引出“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的話題了。其實被扣上“更年期”帽子的家長們也很苦惱,現在都是一個“寶貝兒”,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成功與失敗都是100%,誰也不願留下遺憾。就在最近我接到一位家長的電話,自責和懊悔溢於言表:女兒中考成績不理想,被一所不太中意的高中錄取。如果家長提前活動一下,可以在擇校政策許可範圍內,花3萬元重新選擇一個相對理想的學校,但是由於家長動作遲了一步,錯過了機會。孩子自知“理虧”,雖然鬱悶但也無可指責,媽媽可就受不了了,電話中一再表示對不起孩子,沒有盡最大努力去為孩子爭取好的學習環境,甚至擔心有可能給孩子造成終身遺憾。我雖然也開導、安慰了她一番,但我知道,任何語言也抹不掉家長心中對孩子的這份“歉意”。
其實家長真的欠孩子什麼嗎?我的回答是:欠,也不欠。不欠的是對孩子的那份情、那份愛,那份成長中的關心,那份生活中的給予。尤其是城市中的家長們,用他們的付出淋漓盡致地向孩子傾注自己的愛,得到的回答卻是:“媽媽,您的愛我受不了!”“我最怕看媽媽的眼神,她的眼神裡期望太多了,爸媽的愛讓我不快樂。”就是現在生活在大城市最底層的農民工們,他們把用身體和生命掙下的每一個銅板積攢下來,為的是“回家蓋房子,給兒子娶媳婦”,可是就在他們為兒子的將來創造和積攢財富的時候,他們還未成年的兒子卻輟學,不再接受正常的教育,你難道能說這不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嗎?所以我說為人父母,或者作為家長在對待子女的“愛”上不但不欠,而且只多不少。但是家長們欠的是正確的教育理念,理智的教育方法和恰當的教育手段——這恰恰是今天家庭教育的軟肋,因此才不堪一擊,因此才屢戰屢敗,因此才不被孩子們接受。
著名兒童教育家孫雲曉在北京電視臺2004家庭教育論壇上引用孩子們的話,把父母們稱為“菜鳥”,據說是港臺的泊來語,意思就是在網路方面的“笨蛋”、“白痴”、“什麼都不懂”,孩子則自稱為“老鳥”。現在的情況是“菜鳥在教育老鳥”,而且是用傳統的方式,一廂情願地教育,“老鳥”們能服氣嗎?不服氣又怎麼能接受呢?現在許多教育方面的專家都在大聲疾呼“家長要學習教育”,“教育孩子先要教育家長”,“教者應修身”。這種呼籲和提倡無疑是個好勢頭,絕大多數家長一定會接受。但是據我瞭解,家長們最迫切需要的答案就是:“我該做什麼?我該怎麼做?”這個話題很廣泛,需要從多方面、多角度來回答,我僅從家校合作這一點出發,談談我的看法。
家長要充分認識與學校、老師良好合作的現實意義。我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確確實實有不少得意之作,培養出了一批像王海洋、張思宇這樣的好孩子,轉變了一些某一方面略有欠缺的所謂“問題學生”。家長們總愛在人前表達這樣一種意思:“碰上關老師是我們孩子的幸運。”或者是“這孩子幸虧遇上了關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