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這時我定會給家長糾正:“沒有您的配合是不可能成功的,家長功不可沒。”的確是這樣,不是家長與我達成共識,沒有家長的精誠合作,單槍匹馬的我再有本事也未必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樣道理,家長的心氣兒再高,單槍匹馬也難遂心願。既然家校目標是一致的,而老師又是專職的教育工作者,教育水平無論如何也應該高出家長一籌,家長如果能夠做到主動溝通,虛心求助,善於協調,合理配合,真正形成教育合力,就能助孩子健康成長一臂之力。
可惜的是很多家長對這個問題認識不夠充分,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割裂開來,形成幾種錯誤認識。
其一,我為孩子選擇了好學校,已經盡到了責任,剩下的教育問題就交給學校和老師了。這是一種推卸責任的做法。上了好學校並不是絕對進了保險箱,清華、北大學子照樣有違法犯罪的事情發生。持這種觀點的往往是事業有成、工作繁忙,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家長。孩子上了3年初中,沒開過家長會,不知孩子老師姓什麼,不知道自己孩子在幾班,初中畢業沒考好,再花高價錢上高中——這樣的家長我見過不少。
其二,有的家長很自謙,認為自己不懂教育,甚至文化程度不高,也輔導不了孩子,只能拜託老師了。這些家長的著眼點只在孩子的“功課”上,認為自己無能為力,幫不上忙,所以客觀上放棄了與學校的積極合作。
其三,不好意思打攪老師。這樣的家長還真挺多。心裡特別想跟老師取得聯絡,想了解孩子在校表現及學習狀況,或者發現孩子有問題了想求助於老師,讓老師給支支招。但是猶豫再三,“算了吧,別給老師找麻煩了”,有的家長還十分通情達理地表示“我這一個孩子都這麼費勁,人家老師管40多個呢,別給老師添亂了”。殊不知您的這種好心有時候還真耽誤事,失去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另外也可以說明家長們有時真不太瞭解老師們的心,只要對孩子有好處,能幫助孩子進步,大多數老師對自己的付出是無怨無悔的。
我們北英中學逯廣芬老師教初三時接手一個底子薄弱一些的班級後,為了改變班級面貌,主動徵得家長們的配合,除家訪、家長會外,還為全班48個學生每人建立一個聯絡本,該表揚的、該批評的,學校有什麼重要通知,每一次單元測驗的成績等等,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或多寫或少寫,每天都要逐一落實。學校本無這方面的要求,逯老師自己給自己加大了工作量。
家校合作並不是中國的創新,世界上許多國家對這個問題也有不同程度的關注。美國早在1900年就建立了“家長教師協會”,1993年第25屆蓋勒普民意調查發現,教師們普遍認為“如果家長積極參與其孩子的教育,學生在校表現可能更出色”。但是中國的教育國情中有非常突出的一點,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這就決定了家校合作在中國更具有現實意義。所以家長們要充分認識這一點,力戒浮躁,腳踏實地地、真心實意地和學校、和老師攜起手來,直面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的一個個難題,相信1+1》1∶1。
三、提高素質取得教育孩子的資格
提高自身素質,取得教育孩子的資格
從中國傳統觀念來看,孩子是我生我養的,就該我來教育,還用取得什麼教育資格,不是有點荒唐了嗎?這話聽起來也在理,中國古代《三字經》裡不是就有“養不教父之過”的觀點嗎。我國法律也規定:“父母有撫養教育子女的義務。”家長承擔教育孩子的責任既天經地義又責無旁貸,誰也不能夠剝奪。現在的問題在於,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遷,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在提升。孩子們在社會各種思潮影響下,思維活躍,完全沒有了“君臣父子”觀念的束縛。在這種情況下,那種傳統的“我說你聽,我管你服,我打你怕”的教育被孩子們嗤之以鼻,而且還不僅僅限於“不予理睬”,還要加上各種形式的反抗,也就是今天所說的“逆反”。孩子們稱家長為“菜鳥”,說他們到了“更年期”,這就反映出了他們既藐視一切又無奈的一種心理。面對此情此景,家長們急於想知道“怎麼辦”。我就不斷地接到家長這樣的詢問:“孩子什麼也不跟我說,怎麼辦?”“關上門不讓我進他的房間,我不知道他一晚上到底在幹什麼,怎麼辦?”“我一開口他就煩,摔門就走,怎麼辦?”“拿起電話最少半個小時,也不讓我聽,怎麼辦?”“放學不愛回家怎麼辦?”“考試成績不告訴家長怎麼辦?”……家長們的“怎麼辦”太多太多了,真可以編一本“家庭教育的N個怎麼辦”了,而且可能還真有人敢一一寫出答案來給家長們“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