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1 / 4)

復教上幾十遍。徒弟學得也認真。師徒二人在開始的兩年多里,經常說戲到深夜一兩點。張建國學完戲回家的路上,有車不騎,推車邊走邊背戲。有時候到了家還沒背完,他就不進家門,在門外背完才回去。學戲苦是眾所周知的,張建國不提當初吃的苦,只是說成名後對大型演出不緊張,因為“跟師傅學的東西很紮實。”

三 小演員轟動大上海

張建國的走紅頗具傳奇色彩,那是在他30歲那年。當時,上海的一次演出主演意外缺席,主辦方的經紀人曾經看過張建國的彩排,對他印象深刻,此時想到請他來救急。那時,在石家莊京劇院工作的張建國接到邀請後,匆匆收拾好靴包,買了一張硬座火車票,踏上了開往上海的火車。

擔任配戲的是上海京劇院一團,團長開始並不買這位年輕人的賬,“張建國是何許人也?沒聽說過。我們上海劇院是金飯碗,怎麼能亂盛菜啊!”沒有想到,彩排的時候,張建國一亮嗓子,舉座震驚。第一天演出《白帝城託孤》臺下掌聲、叫好聲不斷。接下來的幾天,早上五點劇院門口的售票處就排起了長隊。第三天的大軸子《烏盆記》將演出推向高潮。全劇演完,觀眾請求他再加唱一段。他清唱了一段《失街亭》後,觀眾還是不肯走,一直待他謝了五次幕,才戀戀不捨地離開。有觀眾評價,“他的武功簡直可與天津京劇團那個大武生張幼麟相比。可這個小張從未唱過武戲,卻偏偏肯在武功上下如此功夫,其藝術責任心之強可以想象。”當時,也有人感慨:“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40年代奚嘯伯來滬演出《上天台》、《失空斬》盛況,同一地方,人事全非,不勝感慨。”

。。

張建國:復活奚派藝術(3)

上海一炮而紅後,張建國陸續接到了全國各地的邀請。在天津、哈爾濱、大連、北京、青島等地,都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接下來,他又陸續將一些京劇大獎納入囊中,1990年在上海第二屆戲劇表演藝術白玉蘭獎大賽中,以《打金磚》榮獲白玉蘭主角獎;1991年在全國第二屆中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中,以奚派名劇《哭靈牌》榮獲最佳表演獎;1993年在梅蘭芳金獎大賽中,以奚派名劇《哭靈牌》和《碰碑》榮獲梅蘭芳金獎。張建國的藝術事業蒸蒸日上,成為當代青年四大鬚生於魁智、張建國、李軍、張克中的“大師兄”。

四 讓國粹走近更多人

2001年,中國京劇院青年團改稱中國京劇院三團,張建國出任團長。這意味著從此他要做的不僅僅是在舞臺上塑造一個個鮮活的藝術形象———如何經營、管理好劇團,如何培養選拔優秀的人才,如何將京劇這門傳統藝術向社會推廣,都成了他要考慮的問題。

張建國相信,京劇不是像有些人說的那樣,將要進入博物館了,她是有著厚重文化底蘊和鮮活生命力的藝術形式。如何讓我們的國粹在時代沃壤中繁榮發展,並被更多的年輕人瞭解、接受,是張建國一直考慮的問題,也是他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

2004年,張建國在中國政法大學進行了第一場座談會,從而拉開了“京劇藝術進校園”活動的序幕。從2004年4月26日至6月15日近50天的時間,張建國帶領三團在北京、天津的16所大學進行了23場演出,演出的劇目是一些精彩的傳統大戲和摺子戲,如《四進士》、《楊門女將》、《趙氏孤兒》、《失空斬》、《望江亭》,以及一團的新創劇目《圖蘭朵公主》。這次活動是歷年來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次“京劇藝術進校園”活動,使大學生與京劇有了一次親密接觸。

所有的校園演出都是公益性的。張建國籌措資金、聯絡院校,四處奔走。雖然付出這麼多努力,沒有任何經濟回報,但是這次活動讓他感到十分值得和欣慰。京劇演出在校園的受歡迎程度超乎他的想象,每次演出,學校的禮堂裡外都擠滿了學生,一張張年輕的面孔上寫滿了熱愛和驚喜。有學生說,我們接觸京劇太晚了,你們怎麼不早來演出啊!直到現在,想起一次次校園演出時的熱烈場面,張建國還是激動不已。

因為是免費演出,所以團裡的演員在經濟上會受到一些損失,但張建國則笑言,演員們賺錢的時候在後頭,“京劇藝術走進校園,就是為了爭取這部分觀眾,讓他們喜歡我們的國粹。如果有更多的大學生喜歡國粹,你說,我們的演出市場有多大,這樣算,我們只賺不賠,而且賺大發了!”

洋人愛京劇,學京劇,其中更多是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對中國文化瑰寶的仰慕。而當今土生土長的中國青年人卻不瞭解京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