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講授博物館學,同時還組織專家撰寫博物館學和博物館管理教材,並主持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博物館》。80年代,呂濟民先後3次赴蘇聯考察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實地參觀俄羅斯、烏克蘭和愛沙尼亞的50多個博物館,發表有關蘇聯博物館文章約5萬字,還發表翻譯文章10萬字左右,結集出版了個人專著《博物館暨文物工作論叢》。
1991年夏,呂濟民擔任中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和故宮博物院代院長,“同時既從事博物館學研究,又從事博物館微觀管理,這對我又是一次機遇”。當時,呂濟民著重考慮並著手研究如何有效地提高博物館的管理水平,要求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他在故宮著重抓書畫館、陶瓷館、青銅館、珍寶館的陳列更新,“不僅是更新陳列內容,還花幾千萬元用於內部裝修和燈光佈景,同時對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原狀陳列進行了調整和更換”。此外,呂濟民還不失時機地主持編纂了《中國博物館志》。
1992年12月17日,時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開始對我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葉利欽作為俄羅斯總統後的第一次訪華。第二日,當時中國政府安排他參觀故宮博物院,由時任代院長的呂濟民接待並解說。葉利欽是學建築的,對參觀興致很高。在參觀故宮的時候,葉利欽便問起有關故宮的建築設計、使用材料等。這真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三句話不離本行。
進太和門時,呂濟民對葉利欽介紹說:“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有24位皇帝相繼在此登基執政,建於1406年至1420年,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構建築群,是中國古建築的精華。”葉利欽聽後,反問道:“明朝是開始於1368年吧?”呂濟民邊點頭,邊接著介紹:“對。明朝第一個皇帝和第二個皇帝都在南京,北京是第三個皇帝開始的。”呂濟民在陪同參觀時發現葉利欽對故宮這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十分感興趣,認為故宮規劃嚴整、氣魄宏偉、極為壯觀。“他對故宮的珍稀文物饒有興趣,對三大殿的建築讚歎不已,參消防鎏金大銅缸和琉璃瓦都停步觀看並拍照,還說他知道琉璃瓦是怎樣製作的”。
在神武門內,葉利欽指著宮牆問呂濟民:“故宮宮牆同克里姆林宮牆一樣高吧?”呂濟民說:“故宮的整個建築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環繞;接著是周長3公里的城牆,宮牆底寬8.62米,牆高近10米,比克里姆林宮牆高兩米。故宮城牆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有3層屋簷、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致,為中國古建築中的傑作。”呂濟民一個個嫻熟的數字解說讓葉利欽聽得嘖嘖稱道,豎起大拇指。呂濟民接著說:“故宮博物院同克里姆林宮有很多友好的交往,我去年參加了克里姆林宮500週年慶典。”
呂濟民:閱盡滄桑不失儒雅高潔的文博泰斗(4)
邊引導邊解說,葉利欽在呂濟民的陪同參觀下,在欣賞恢弘的外在建築物的同時,仔細品味每一個建築所象徵的文化意義,興趣盎然,情趣雋永,不僅瞭解到物化了的中國文化,還了解到故宮的偉大,不失是一次文化之旅。
走在經濟社會十字路口的博物館事業
隨著社會的發展,博物館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中。2001年7月召開的國際博協第19屆大會對“博物館”定義是:“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並向大眾開放,它為研究、教育、欣賞之目的,徵集、保護、研究、傳播並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證。”呂濟民說,今天國際博物館面臨兩個挑戰:經濟挑戰和社會挑戰。
當前我國社會發展已進入深化改革開放和加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在加快改革開放步伐的同時,積極開展文物搶救保護工作,大力加強博物館建設,文物博物館事業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和支援;博物館工作也加強了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獨特作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據介紹:中國博物館的藏品主要是指文物和標本,也包括貴重模型和貴重複製品,但不包括建築物和遺址。通常把建築物和遺址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全國博物館藏品計有2000多萬件,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105萬件(指庫存文物,另有散存文物約40萬件),不少省市博物館藏品都在40萬件、50萬件以上,而且多為珍品,在世界博物館中也是屈指可數的。各級各類博物館每年向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