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的、連鎖的,誰現在都是一下子講不明白。”“民營資本進入汽車工業是遲早的事情,這是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如果一個國家在發展汽車工業程序中,沒有民營企業加入,完全依靠國外廠商或國有企業,能發展成了也很奇怪。”
李書福一向的論調就是要“打破汽車製造的神秘感”:“人們都說汽車業是技術密集資本密集,這沒錯,但是這兩個密集其中沒有奧妙。只要有錢就能買到技術、買到零配件、請到人、設計出好的產品。以前我們搞摩托車時,摩托車大量進口,別人也說我們不行,結果全中國第一輛踏板式摩托車不是我們搞出來了?我們現在還大量出口呢!”
李書福認為吉利不會與中外大廠商直接對抗,“我從低端產品進入。我的車是賣給聰明人的———那些創業中的、又需要實用美觀的交通工具的年輕人。只有走低端產品,才有可能把這件事情做成功。如果一下子從高階進入,跟一汽二汽上汽競爭,跟外國企業競爭,有難度,我要尋找市場的空白點。”
2001年11月9日和12月26日,吉利豪情和美日系列的4款車登上國家經貿委釋出的中國汽車生產企業產品公告,使吉利集團成為中國首家獲得轎車生產資格的民營企業。吉利名正言順地扛起了民族汽車工業大旗,走上了發展民族汽車工業的道路。李書福覺得吉利進入汽車的時機恰到好處,早3年政策更不允許進入,沒有絲毫可能性,晚3年已完全來不及積累經驗了。
2002年,吉利開始了高速擴張,全年銷售汽車4.78萬輛。2002年年初,吉利汽車已經開始產生盈利。2003年,吉利又投資49.1億元在臺州路橋區建成一個新的汽車生產基地。與此同時,吉利開始了從家族企業向管理型企業轉變的趨勢———向管理型企業轉變的標誌是職業管理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開始逐步替代原有人員而進入公司的主要管理崗位。
2005年10月26日,北京,國家科技部報告廳。一場關於中國汽車工業如何走上強盛之路的討論正在熱烈地進行著。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李書福:駛入“快車道”的秘笈(8)
坐在環型會場第一排的,是中國主管汽車工業的重量級官員和行業專家,其中有國家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國家科技部專職委員陳祖濤,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陸燕蓀,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郭孔輝等。自然,還有這場研討會的物件———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
在會場正面的上方,“吉利現象———中國民族汽車工業發展道路研討會”的大紅會標十分醒目,而在窗外的大街上,則是由各種世界品牌轎車組成的滾滾車流,與以往不同的是,已經可以看到有相當數量像吉利這樣的中國品牌轎車在其中閃現。
“中國汽車工業的強盛之路”,這個曾經令中國許多汽車人滿臉尷尬、避之猶恐不及的話題,當天成了整個研討會的主旋律。所有與會官員和行業###耆英,都對“吉利現象”予以充分肯定,有的甚至達到了讚美的程度:中國汽車市場的模式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這種轉變是由吉利這樣的中國自主開發企業所推動的;從吉利這些自主開發企業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汽車工業的希望……
這些年來,李書福念念不忘的是“讓中國汽車走遍全世界,而不是讓全世界的汽車走遍全中國”。在成功實現自主造車的同時,吉利及時跟進轎車核心零部件的開發。在此過程中,吉利逐步建起了一支強有力的研發隊伍,為吉利汽車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2002年,吉利第一款自主研發的發動機在寧波基地下線。2004年,填補國內空白的電動助力轉向系統問世。2005年,中國第一臺自動變速箱研製成功。2006年,中國第一臺CVVT發動機在寧波基地正式投產……
是是非非?自主創新?鯰魚兵法
2005年5月,吉利借殼成功在香港上市,一位汽車分析師評價說,“李書福儼然一個深諳資本運作的高手。”
然而,李書福對此並不認同。“其實,我更看重的是管理。”他說,吉利作為民營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基礎管理的建設與完善。要想與國際汽車巨頭競爭,吉利在管理上就必須有所規範和創新。“我們的目標是成為一家公眾公司,做到公開透明,讓全社會都來監督。”
當初吉利汽車生產不成規模,好比“散兵遊勇”,但隨著產量和銷量迅速增加,吉利正在變為汽車行業的“正規團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