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鬧了。看上去,王錫爵贏了,實際上,他輸了,且輸得很慘。
因為孫鑨本就是個背黑鍋的角色,官免了也就消停了。趙南星就不同了,硬頂王錫爵後,他名望大增,被譽為不畏強暴,反抗強權的代表人物。雖然打包袱回了老家,卻時常有人來拜訪,每年都有上百道奏疏送到朝廷,推薦他出來做官。而這位兄弟也不負眾望,二十年後再度出山,鬧出了更大的動靜。
王錫爵就此完蛋,他雖然贏得了勝利,卻輸掉了名聲,在很多人看來,殘暴的王錫爵嚴酷鎮壓了開明的趙南星,壓制了正直與民意。
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因為這一切,都似曾相識。
十六年前,年輕官員王錫爵大搖大擺地邁進了張居正首輔的住所,慷慨激昂,大發議論後,揚長而去,然後名聲大噪。
十六年後,年輕官員趙南星向王錫爵首輔發起攻擊,名滿天下。
當年的王錫爵,就是現在的趙南星,現在的王錫爵,就是當年的張居正,很有趣。
有明一代,所謂的被壓制者,未必真被壓制,所謂的壓制者,未必真能壓制。
遍覽明代史料,曾見直言犯上者無數,細細分析之後,方才發覺:犯上是一定的,直言是不一定的。因為在那些直言背後,往往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最後一根稻草】
萬曆二十二年(1594)五月,王錫爵提出辭呈。
萬曆挽留了他很多次,但王錫爵堅持要走。
自進入朝廷以來,王錫爵嚴於律己,公正廉潔,幾十年來如履薄冰,兢兢業業,終成大器。
萬曆二十一年,他受召回到朝廷擔任首輔,二十二年離去,總共幹了一年。
但這一年,就毀掉了他之前幾十年累積的所有名聲。
雖然他忍辱負重,雖然他盡心竭力,努力維護國家運轉,調節矛盾,甚至還完成了前任未能完成的事(出閣讀書),卻再也無法支撐下去。
因為批評總是容易的,做事總是不容易的。
王錫爵的離去,標誌著局勢的進一步失控。從此以後,天下將不可收拾。
但沒有人會料到,王大人辭職,將成為另一事件的導火線。和這件事相比,所謂的朝局紛爭,冊立太子,都不過是小兒科而已。
第五章 東林崛起
首輔走了,日子卻還得過,原本排第二的趙志皋應該接班,但這人實在太軟,誰都敢欺負他,上到皇帝,下到大臣,都覺得他壓不住陣,於是皇帝下令,由大臣推薦首輔。
幕後人物顧憲成就此出馬。
顧憲成,字叔時,江蘇無錫人。萬曆四年參加鄉試,考中第一名解元。三年後去考了進士,成績平平,分配到戶部當了個主事。當官後,最不喜歡的人是張居正,平日怎麼彆扭怎麼來。
比如張大人病重,大家都去上疏禱告,他不去,別人看他不上路,幫他署了名,他知道後不肯干休,非把自己的名字劃掉,那是相當執著。不過這也沒什麼,當時和張大人對著幹的人多了去了,不缺他一個。
等到張居正死了,他就去了吏部,但也沒升官,還接著當六品主事(正處級),這中間還請了三年假。
總之,這是個並不起眼的人。
萬曆二十一年京察時,孫鑨是吏部尚書(正二品),趙南星是考功司郎中(相當於司長,正五品),而顧憲成只是個考功司員外郎(副手,從五品)。
萬曆八年進入朝廷,就當六品主事,混了十三年,才升了一級,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但就是這麼個說不過去的人,卻是這場風暴的幕後操縱者(實左右之),不服都不行。
更為神奇的是,事情鬧大了,孫鑨撤職了,趙南星迴家了,連王首輔都辭職了,他卻是巍然不動。非但不動,還升了一級,當上了吏部文選司郎中。
之前說過,文選司負責官員人事選拔,是吏部第一肥差。根據史料的記載,顧憲成大致屬於性格頑固,遇事不轉彎的人,如此個性,竟然能撈到這位置,實在有點不可思議。
不可思議的事情還在後面,當初孫鑨剛被免職的時候,吏部沒有部長,王錫爵打算趁機換人,推薦自己的親信羅萬化接班。顧憲成反對,推薦了右都御史陳有年。
最終結果:吏部尚書陳有年。
你要知道,王錫爵大人此時的職務,是內閣首輔、建極殿大學士,領吏部尚書銜兼太子太保,從一品。而顧憲成,是個剛提拔一年的五品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