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部分(2 / 4)

走人。

崇禎同志很掃興,好不容易幹了件事,又幹成這副熊樣,好在沒有造成嚴重後果,反正驛站有沒有無所謂,就這麼著吧。

事實上,如果他知道劉懋改革的另一個後果,估計就不會讓他走了,他會把劉懋留下來,然後,砍成兩截。

因為彙報裁減業績的人,少報了一件事:之所以減掉了八十餘萬兩白銀的經費,是因為裁掉驛站的同時,還裁掉了上萬名驛卒。

崇禎二年(1629),按照規定,銀川驛站被撤銷,驛卒們統統走人。

一個驛卒無奈地離開了,這裡已無容身之所。為了養活自己,他決定,去另找一份工作,一份更有前途的工作。

這個驛卒的名字,叫做李自成。

換句話說,崇禎上臺以後,是很想幹事的。但有的事,幹了也白乾,有的事,幹了不如不幹,朝廷就是這麼個朝廷,大臣就是這幫大臣,沒法幹。

所以他很失落,很傷心,但更傷心的事,還在後頭。

因為上面這些事,最多是不能幹,但下面的事情,是不能不幹。

崇禎四年(1631),遼東總兵祖大壽急報:被圍。

他被圍的地方,叫做大淩河。

一年前,孫承宗接替了袁崇煥的位置,成為薊遼總督。

雖然老頭已經七十多了,但實在肯靠譜,上任不久,就再次巡視遼東,轉了一圈,回來給崇禎打了個報告。

報告的主要內容是,關錦防線非常穩固,但錦州深入敵前,孤城難守,建議在錦州附近的大淩河築城,擴大地盤,穩固錦州。

這個報告體現了孫承宗同志卓越的戰略思想。七年前,他穩固山海關,恢復了寧遠,穩固寧遠,恢復了錦州,現在,他穩固錦州,是打算恢復廣寧,照這麼個搞法,估計是想穩固瀋陽,恢復赫圖阿拉,把皇太極趕進河裡。

想法好,做得也很好,被派去砌城的,是總兵祖大壽、副總兵何可綱。

在袁崇煥死前,曾向朝廷舉薦過三個人,分別是趙率教、祖大壽、何可綱。

他在舉薦三人時,曾說過:

“臣選此三人,願與此三人共始終,若到期無果,願殺此三人,然後自動請死。”

袁崇煥的意思是,我選了這幾個人,工作任務要是完不成,我就先自相殘殺,然後自殺。

這句話比較準,卻也不太準。

因為袁崇煥還沒死,趙率教就先死了。袁崇煥死的時候,祖大壽也沒死,逃了。

現在,只剩下了祖大壽和何可綱,他們不會自殺,卻將兌現這個諾言的最後一部分——自相殘殺。

投降

帶了一萬多人,祖大壽跟何可綱去砌磚頭了,砌到一半,皇太極來了。

皇太極之所以來,也是不能不來,因為當他發現明軍在大淩河築城時,就明白,孫老頭又使壞了。

如果讓明軍在大淩河站住腳,錦州穩固,照孫承宗的風格,接下來必定是蠶食,慢慢地磨,今天佔你十畝地,站住了,明天再來,還是十畝,玩死你。

所以,他親率大軍,前往大淩河,準備拆遷。

但祖大壽辛苦半年多,自然不讓拆,早早收工,把人都撤了回來,準備當釘子戶。

然而,當皇太極氣喘吁吁地趕到大淩河城下時,卻又不動手了。

他只是遠遠地紮營,然後在城下開始挖溝。

皇太極很賣力,在城下呆了一個多月,也不開打,只是圍城挖溝,挖溝圍城,經過不懈努力,竟然沿著大淩河城挖了個圈,此外,他還很有誠意地找來木頭,圍城修了一圈柵欄。

如此用功,只因害怕。

鑑於此前他在寧遠、錦州吃過大虧,看見城頭的大炮就哆嗦,所以決定,不攻城,只圍城,等圍得差不多了,再攻。

對於這一舉動,祖大壽嗤之以鼻,並不害怕,事實上,得知圍城後,他還派人在城頭喊話:

“我軍糧草充足,足以支撐兩年,你奈我何?”

皇太極聽到了,並不生氣,想了個很絕的回答,又派了個人去回話:

“那就困你三年!”

所謂糧食支撐兩年,自然是吹牛的,幾天倒還成,而且祖大壽當時手下的部隊,有一萬多人,雖然皇太極的兵力是兩萬多,但以他的水平,守半個月沒問題。

更重要的是,他還有個指望——援軍。

大淩河被圍的訊息傳來後,孫承宗立刻開始組織援軍,先派了幾撥小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