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部分(3 / 4)

隊,由吳襄帶頭,往大淩河奔。據說後來的著名人物吳三桂也在部隊裡。

可惜,這支部隊剛到松山,就被打回去了。

皇太極早有準備,因為他的部隊,攻城不在行,打野戰沒問題,反正這破樓拆定了,來幾撥打幾撥!

孫承宗也很硬,這城樓修定了,就是用人擠,也要擠進去!

崇禎四年(1631),最大規模的援軍出發了。

這支援軍由大將張春率領,共四萬餘人,奔襲大淩河,列陣迎敵。

大客戶上門,皇太極自然親自迎接,到陣前一看,傻眼了。

統帥張春是個不怎麼出名,卻有點水平的人,他千里迢迢趕到大淩河,卻擺出防守的陣勢,收縮兵力,廣建營寨,然後架起大炮,等皇太極來打。

因為就雙方軍事實力而言,跟皇太極玩騎兵對砍,基本等於自殺。擺好陣勢,準備大炮,還能打幾天。

這是個極為英明的抉擇,可惜,還不夠。

戰鬥開始,皇太極派出精銳騎兵,以左右對進戰術,攻擊張春軍兩翼。

但張春同志很有水平,陣勢擺的很好,大炮打得很準,幾輪下來,後金軍隊損失慘重。

在戰場上,英明是不夠的,決定戰爭勝負的,是實力。

進攻失敗後,皇太極拿出了他的實力——大炮。

由於之前被大炮打得太慘,皇太極決定,開發新技術,造大炮。

經過刻苦偷學,後金軍造出了自己的大炮,共三十門,雖說質量如何不能保證,至少能響。

所以當巨大的轟鳴聲從後金軍隊中傳出時,張春竟然產生錯覺,認為是自己的大炮炸膛,還派人去查,但殘酷的事實告訴他,敵人已經馬刀換炮了。

但張春認定,無論如何,都要頂住,他親自上陣督戰,希望穩住陣腳。

這個願望落空了。

為保證此戰必勝,張春來的時候,還帶上了一員猛將——吳襄。按原先的想法,吳將軍是本地人,跟皇太極也打了不少仗,熟悉情況。

應該說,這個說法是很對的,吳襄到底瞭解情況,一看仗打成這樣,立馬就跑了。

這種搞法極其噁心,並直接導致了張春的潰敗。

明朝四萬援軍就此覆滅,而城內的祖大壽,基本可以絕望了。

但絕望的祖大壽不打算放棄,他決定突圍。

突圍的地點,選在南城,據他觀察,南城敵人最為薄弱。

按祖大壽的想法,能突出去最好,突不出去就回來,也就是試試。但他萬沒想到,這一試,竟然解決了一個貝勒。

幾天後,祖大壽發動突圍,與後金軍發生激戰。

圍困南城的,是皇太極的哥哥莽古爾泰,此人屬於大腦很稀缺,四肢很發達型別,故被稱為後金第一猛將(粗人代名詞),但這次,他遇上了更猛的祖大壽。

戰鬥非常激烈,祖大壽不愧為名將,帶著城裡的兵(並非關寧軍)往死裡衝,重創城南軍隊。

莽古爾泰感覺不對,便向皇太極請求援兵,但出乎意料的是,援兵竟然遲遲不到,莽古爾泰只能親自督陣,用上所部全部兵力,才擋住了祖大壽的突圍,損失極為慘重。

莽古爾泰在四大貝勒裡,排行第三(皇太極第四),被弟弟忽悠了,實在是氣不過,所以他立即找到皇太極,說自己損失過重,要求換防。

但皇太極壓根不搭理他,莽古爾泰氣不過,就把刀抽了出來,要砍皇太極,幸好被人攔住,才沒出事。

搞笑的是,莽古爾泰同志回去後,居然慫了,且越想越怕,連夜就跑到皇太極那裡承認錯誤。

皇太極倒也乾脆,直接綁了關進牢房,不久後莽古爾泰就死了,死因不明。

這已經不是皇太極第一次耍詐了,他老人家雖然靠兄弟上臺,卻很信不過兄弟,按照他的想法,四大貝勒是沒有必要的,只要一個就夠了。

為達到這一目的,每到打硬仗時,他都故意安排兄弟上陣,所謂“打死敵人除外患,打死自己除內亂”。

比如崇禎三年,他聽說孫承宗出兵關內四城,明知敵人很猛,就派二貝勒阿敏出征,被打了個稀里嘩啦回來,趁機撤了兄弟的職。

這次也差不多,如此說來,他大概還差祖大壽個人情。

但祖大壽的情況並未改變,他依然出不去,援軍依然沒法來,他依然不投降。

皇太極想招降祖大壽,很想,所以他費盡心機,先是往城裡射箭,夾帶信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