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這世上,越是看上去沒事的事,就越容易出事。
作弊
錢謙益入內閣,一般說來是沒有對手的,而他最終沒有入閣,是因為遇上了非一般的對手。
在崇禎十餘年的統治中,總共用過五十個內閣大臣,鑑於皇帝難伺候,下屬不好管,大部分都只幹了幾個月,就光榮下崗。
只有兩個人,能夠延續始終,把革命進行到底,這兩個人,一個是周延儒,一個是溫體仁。
雖然二位兄弟在歷史上的名聲差點(奸臣傳),但要論業務能力和智商,實在無與倫比。
不幸的是,錢謙益的對手,就是這兩位。
之所以要整錢謙益,不是因為他們也在吏部候選名單上,實際上,他們連海選都沒入,第一輪幹部考察就被刷下來了。
海選都沒進,為什麼要坑決賽選手呢?
因為實在太不像話了。
海選的時候,錢謙益的職務是禮部右侍郎,而周延儒是禮部左侍郎,溫體仁是禮部尚書。
同一個部門,副部長入閣,部長連決賽都沒進,豈有此理。
所以兩個豈有此理的人,希望討一個公道。
在後世的史書裡,出於某種目的,溫體仁和周延儒的歸類都是奸臣,也就是壞人。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至少在當時,這兩位壞人,都是弱勢群體。
在當時的朝廷,東林黨勢力極大,內閣和六部,大都是東林派,所以錢謙益基本上算是個沒人敢惹的狠角色。
但溫部長和周副部長認為,讓錢副部長就這麼上去,實在太不公平,必須鬧一鬧。
於是,他們決定整理錢謙益的黑材料,經過不懈努力,他們找到了一個破綻,七年前的破綻。
七年前(天啟元年)。
作為浙江鄉試的主考官,錢謙益來到浙江監考,考試、選拔、出榜,考試順利完成。
幾天後,他回到了北京,又幾天後,禮部給事中顧其中上疏彈劾錢謙益,罪名,作弊。
批判應試教育的人曾說,今日之高考,即是古代之進士科舉,罪大惡極。
我覺得這句話是不恰當的,因為客觀地講,高考上榜的人,換到明代,最多就是秀才,舉人可以想想,進士可以做夢。
明代考完,如果沒有意外,基本能有官做,且至少是處級(舉人除外),高考考完,大學畢業,如果沒有意外,且運氣好點,基本能有工作。
明代的進士考試,每三年一次,每次錄取名額,大概是一百五十多人,現在高考,每年兩次,每次錄取名額……
所以總體說來,明代的進士考試,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高考+公務員考試+高階公務員選拔。
只要考中,學歷有了,工作有了,連級別都有了,如此好事,自然擠破頭,怕擠破頭,就要讀書,讀不過,就要作弊。
鑑於科舉關係重大,明代規定,但凡作弊查實,是要掉腦袋的。但由於作弊前景太過美妙,所以作弊者層出不窮,作弊招數也推陳出新。由低到高,大致分為四種。
最初級的作弊方式,是夾帶,所以明朝規定,進入考場時,每人只能攜帶筆墨,進考場就把門一鎖,吃喝拉撒都在裡面,考完才給開門。
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同學們開動腦筋,比如把毛筆鑿空,裡面塞上小抄,或是在硯臺裡面夾藏,更牛一點的,就找人在考場外看準地方,把答案綁在石頭上扔進去,據說射箭進去的也有。面對新局面,朝廷規定,毛筆只能用空心筆桿,硯臺不能太厚,考場內要派人巡邏等等。
這是基本技術,更高階一點的,是第二種方法:槍手代考,明朝的同學們趁著照相技術尚未發明,四處找人代考。當然朝廷不是吃素的,在准考證上,還加上了體貌特徵描述,比如面白,無須,高個等等。
以上兩項技術,都是常用技術,且好用,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所以流傳至今,且發揚光大。今日之大學,繼承前輩遺志者,大有人在。
但真正有錢,有辦法的,用的是第三種方法——買考題。
考試最重要的,就是考題,只要知道考題,不愁考不上,所以出題的考官,都是重點物件。
但問題是,明代規定,知情人員如果賣題,基本是先下崗再處理。輕則坐牢,重則殺頭,風險太大,而且明朝為了防止作弊,還額外規定,所有獲知考題人員,必須住進考場,無論如何,不許外出。
所以在明朝,賣考題的生意是不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