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馬力,誰當政,就把誰往死裡罵。特別是言官,人送外號“抹布”:乾淨送別人,骯髒留自己,貼切。
但歸根結底,還是這幫孫子欠教育,內閣大臣又比較軟,好好說話,就是不聽,首任內閣剛成立,就一擁而上,彈來罵去,當即幹挺五個。
這下皇帝也不幹了,你們把人趕走,是痛快了,老子找誰幹活?
所以崇禎元年(1628)十一月,崇禎決定,再抓幾個。
吏部隨即列出候選名單,準備抓鬮。
在這份名單上,有十一個人,按說抓鬮這事沒譜,能不能入閣全看運氣,但這一次,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定,有一個人,必定能夠入閣。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錢謙益。
《三國演義》到了八十回後,猛人基本都死絕了,稍微有點名的,也就是姜維、劉禪之類的雜魚。明末倒也湊合,還算名人輩出,特別是幹仗的武將,什麼袁崇煥、皇太極、張獻忠、李自成,知名度都高。
文臣方面就差多了,到了明末,特別是崇禎年間,十幾年裡,文臣無數,光內閣大臣就換了五十個,都是肉包子打狗。就算研究歷史的,估計也不認識,而其中唯一的例外,就是錢謙益。
錢謙益,字受之,蘇州常熟人,萬曆三十六年進士,名人,超級名人。
錢謙益之所以有名,很大原因在於,他有個更有名的老婆——柳如是。
關於這個人的是是非非,以後再說,至少在當時,他就很有名了。
因為他不但飽讀詩書,才華橫溢,且是東林黨的領導。閹黨倒臺,東林上臺,理所應當,朝廷裡從上到下,基本都是東林黨,現在領導要入閣,就是探囊取物。
所以連錢謙益自己都認為,抓鬮只是程式問題,入閣只是時間問題,洗個澡,換件衣服,就準備換單位上班了。
可這世上,越是看上去沒事的事,就越容易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