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滅掉的,大清王朝所剿滅的物件,必須邪惡,所以,弘光應該是邪惡的。
在百花繚亂的歷史評論背後,還是隻有兩字——利益。
但凡能爭取大明百姓支援的,都要利用,但凡是大清除掉的,都是敵人。只為了同一個目的——維護大清利益,穩固大清統治。
掌握這把鑰匙,就能解開袁崇煥事件的所有疑團。
其實袁崇煥之所以成為幾百年都在風口浪尖上轉悠,只是因為一個意外事件的發生。
由於清軍入關時,打出了替崇禎皇帝報仇的口號,所以清朝對這位皇帝的被害,曾表示極度的同情,對邪惡的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則表示極度的唾棄(具體表現,可參閱明史流寇傳)。
因此,對於崇禎皇帝,清朝的評價相當之高,後來順治還跑到崇禎墳上哭了一場,據說還叫了幾聲大哥,且每次都以兄弟相稱,很夠哥們,但到康乾時期,日子過安穩了,發現不對勁了。
因為崇禎說到底,也是大明公司的最後一任董事長,說崇禎如何好,如何死得憋屈,說到最後,就會出現一個悖論:
既然崇禎這麼好,為什麼還要接受大清的統治呢?
所以要搞點緋聞醜聞之類的玩意,把人搞臭才行。
但要直接潑汙水,是不行的,畢竟誇也誇了,哭也哭了,連兄弟都認了,轉頭再來這麼一出,太沒水準。
要解決這件事,絕不能揮大錘猛敲,只能用軟刀子背後捅人。
最好的軟刀子,就是袁崇煥。
陰謀的來龍去脈大致如上,如果你不明白,答案如下:
要詆譭崇禎,無需謾罵,無需汙衊,只需要誇獎一個人——袁崇煥。
因為袁崇煥是被崇禎幹掉的,所以只要死命地捧袁崇煥,把他說成千古偉人,而如此偉人,竟然被崇禎幹掉了,所謂自毀長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把崇禎與歷史上宋高宗(殺岳飛)之流歸為同類。
當然了,安撫大明百姓的工作還是要做,所以該誇崇禎的,還是得誇,只是誇的內容要改一改,要著力宣傳他很勤政,很認真,很執著,至於精明能幹之類的,可以忽略忽略。總而言之,一定要表現人物的急躁、衝動,想幹卻沒幹成的形象。
而要樹立這個形象,就必須借用袁崇煥。
之後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把袁崇煥樹立為英雄,沒有缺點,戰無不勝,只要有他在,就有大明江山,再適當渲染氣氛,編實錄,順便弄個反間計故事,然後,在戲劇的最高潮,偉大的英雄袁崇煥——
被崇禎殺掉了。
多麼愚蠢,多麼自尋死路,多麼無可救藥。
就這樣,在袁崇煥的嘆息聲中,崇禎的形象出現了:
一個很有想法,很有能力,卻沒有腦子,沒有運氣,沒有耐心,活活被憋死的皇帝。
最後,打出主題語:
如此皇帝,大明怎能不亡?
收工。
袁崇煥就這樣變成了明朝的對立面,由於他被捧得太高,所以但凡跟他作對的(特別是崇禎),都成了反面人物。
肯定了袁崇煥,就是否定了崇禎,否定了明朝,清朝弄到這麼好的擋箭牌,自然豁出去用,所以幾百年下來,跟袁督師過不去的人也很多,爭來爭去,一直爭到今天。
說到底,這就是個套。
幾百年來,崇禎和袁崇煥,還有無數的人,都在這個套子裡,被翻來覆去,紛爭、吵鬧,自己卻渾然不知。
所以,應該戳破它。
當然,這一切只是我的看法,不能保證皆為真理,卻可確定絕非謬誤。
其實無論是前世的紛爭,還是後代的陰謀,對袁崇煥本人而言,都毫無意義。他竭盡全力,立下戰功,成為了英雄,卻揹負著叛徒的罪名死去。
很多人曾問我,對袁崇煥,是喜歡,還是憎惡。
對我而言,這是個沒有意義的問題,因為我堅信歷史的判斷和評價,一切的缺陷和榮耀,都將在永恆的時間面前,展現自己的面目,沒有偽裝,沒有掩飾。
所以我竭盡所能,去描述一個真實的袁崇煥:並非天才,並非優等生,卻運氣極好,受人栽培,意志堅定,卻又性格急躁,同舟共濟,卻又難以容人,一個極其單純,卻又極其複雜的人。
在這世上,只要是人,都複雜,不復雜的,都不是人。
袁崇煥很複雜,他極英明,也極愚蠢,曾經正確,也曾經錯誤。其實他被爭議,並不是他的錯,因為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