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2 / 4)

小說:長安大道連狹斜 作者:恐龍王

是:“二詩文筆相當,但沈詩結句‘微臣雕朽質,差睹豫章才’辭氣已竭,而宋詩《奉和晦日昆明池應制》結句‘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陡然健舉,若飛鳥奮翼直上,氣勢猶在。”這其中,不排除因為上官婉兒與武三思的私交(宋之問畢竟曾經檢舉有功,算是武三思的半個“救命恩人”),但宋之問又以一首應制詩再度揚名,技壓群彥,風頭出盡,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大才子。

好運再次降臨。宋之問又憑藉他的文章才華,體面地活躍在京城。儘管寫過許多淡泊清靈的詩句,但他巴結權貴之心始終存在。先前的教訓早已忘得一乾二淨,武則天不在了,張易之兄弟沒有了,他又將目光移向新政權的執掌者,先是攀附太平公主,得以重用,後見安樂公主權勢日隆,又移舟登陸,極盡吹捧奉迎之能事。宋之問的轉向之快,堪稱文人之最。

寫文章遊刃有餘,但想在政治的峭壁上騰挪跳躍,並非易事。他的反覆無常,瞞得了一時,哪裡能瞞得了一世?唐中宗想將宋之問提拔為中書舍人,可是,太平公主對他已經厭煩了,只輕輕一提他在選拔人才時收受賄賂的事,情勢隨即大變,擬被提拔的人選,成了有問題的審查物件,立即被勒令捲起鋪蓋,再度離京。

亡命天涯的生活又開始了。宋之問又大量地寫詩,他的一生在不停地寫詩。詩歌成了他支付生命、博得虛名的武器,在貶官的途中,他確實作了大量的反思,真正留下來的,終究是他的懺悔與追思。只是不知,他是否心存幻想,希望藉助謫臣望歸的美文,重返官場。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

宋之問的詩源源不斷地寄往京城。訴說自己“兩朝賜顏色,二紀陪歡宴”的光輝歷程,也表明自己懺悔醒悟、改過自新的決心,可惜新上任的唐睿宗李旦不吃這一套,因為鄙惡他的為人,以“獪險盈惡”流徙欽州。到了唐玄宗執政初年,曾經擾亂李唐王室的人員都受到懲處,宋之問被下令賜死。

宋之問的一生,寵辱皆有詩。他的為官之道是失敗的,為友之道更是糟糕,祛除不了內心深處的虛榮與浮躁,不懂做詩先做人的道理,枉讀多年詩書。傳說宋之問的外甥劉希夷所作《代裴白頭翁》一詩中有“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之千古名句,宋之問遂生奪句之心,騙劉希夷來家,用土囊活活壓死。之後,宋之問將這一句加入自己的《有所悲》中。此為千古疑案,並無證據,但宋之問在民間的名聲之差,可見一斑。

“才華蓋世,無恥之尤”。宋大才子最大的貢獻,是為後世提供了一個失行文人性格命運的案例。這不能不令天下文人警醒。

▲虹▲橋▲書▲吧▲BOOK。

第20節:陳子昂: 感嘆何時平(1)

陳子昂:感嘆何時平

人的一生中,因為失意,由於坎坷,又或者困於時局,總有無數次的嘆息。順遂與成功往往瞬間即逝,而艱難與挑戰卻是需要長期面對的話題。人生的歷程,剔除表面的、直觀的物質浮華,更多的表現為看不見的、隱晦的、難以言明的心路歷程。所謂世上多有嘆息聲,恰因人間常生不平事。

數百年前的一個黃昏,古老的幽州臺畔,走來一位神情抑鬱、面色清峻的年輕人。他時而迎風佇立,時而仰天俯地,時而徘徊躑躅。良久的沉默之後,他悵然慨嘆: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發出這悲壯一嘆的,是初唐詩人陳子昂。幽州臺,又名黃金臺,戰國時,燕昭王求賢若渴,曾置千金於臺上,廣招天下群賢,樂毅等人紛紛而至,燕國為之振興一時。當年讀時,心中納悶,這二十二字的道白,似乎文不達意,甚至不合詩律。及至後來,聯絡陳子昂的生平,方知這登高一嘆,意蘊悠遠,實乃千古浩嘆,名不虛傳。

一嘆成文。

子昂生時,大唐立國數十載,經歷了將近四百年分裂動亂的一盤散沙聚為一罈。江山易主,然而文風仍然沿襲六朝餘習,綺靡纖弱的詩風盛行,無關痛癢、極盡鋪陳之能事的文字,浮豔奢華,只見文字之美,不見思想抱負,這種像軟骨症一樣的詩歌病症,侵襲著詩人和讀者群體。經濟與政治漸臻繁榮,相比之下,文藝的春天卻遲遲未到。在陳子昂心中,文以載道,當如屈原、阮籍這樣有真性情的古人高士,抒肺腑之言,發金石之聲,擲地鏗鏘,振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