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位居極貴,但她決不忘記貧賤時和戰爭年代養成的好習慣。對妃嬪宮人的子女,她卻一點也不小器,都派給了豐厚的生活待遇;對宮中下人她也關心備致,常送些衣物食品,以示體恤;每逢文武官員夫人入朝,她都不忘了送些禮品,並與她們寒喧交談,就象對待家人。這樣一來,宮廷內外的人對馬皇后都十分尊敬。明太祖也盛讚她道:“賢后可與當年唐太宗的長孫皇后相比,毫不遜色!”馬皇后回答說:“妾聞夫婦相保易,君臣相保難,陛下不忘同貧賤的妾身,願也勿忘同艱難的群臣。妾只求無愧於心,哪裡敢與賢德的長孫皇后相比呀!”她不但自己謙和崇賢,而且時時不忘提醒大功告成的皇夫,真不愧為一個精心佐夫治國的好皇后。
馬皇后深知忠臣賢士對朝廷的重要性,因而十分注意以一個女性的細心來關心他們。每日早朝議事,若事情較多就常常要延續至晌午,這時奏事官吏按慣例就在殿廷上用午餐。一天,馬皇后命宦官取來奏事官吏午餐的菜餚品嚐,她覺得味道欠佳,隨即嚮明太祖建議:“人主奉宜薄,而養賢宜厚,否則怎能籠絡賢德之士!”明太祖深以為然,就下令管理膳食的光祿寺卿改善官員們工作午餐的品質。雖是一樁小事,卻使官員們十分感激馬皇后對他們的重視和關心,當然也就更加盡力於朝廷。
一次,明太祖巡視太學回官後,馬皇后關切地問:“太學有多少生徒?”太祖說有數千。馬皇后又問道:“人才可謂眾多,可他們有朝延供給食用,而他們的妻子兒女誰來供養呢?”大學生是朝廷培養的一批有才之士,他們在太學中學習期間,一應生活用度均由朝廷供給,但沒有另外的俸銀,他們的家人由誰供養,這問題過去倒是沒有哪個朝廷顧及過。經由馬皇后一提起,也引起了明太祖的重視,於是詔令特設“紅板倉”,貯積糧食,賜給文學生家屬,太學生從此無後顧之憂,一心治學,成為日後的棟樑之材。
馬皇后不但有賢德,而且有才能,她廣讀經史,學問淵博,太祖所有的札記,都由她親自執筆記下。每當太祖有所感慨和言論,她都仔細地記錄下來,無論事態如何複雜,均能排布得條理分明,毫無疏漏之處。
明太祖為了報答馬皇后的美德與佐治之功,數次提議賜予皇后族人以高官厚祿,馬皇后總是堅決謝絕,她說:“外戚干政,易亂朝綱,官職恩賜外家,實非遵法!”因此,明代外戚雖然也享受高爵厚賜,但一般不授以高職,嚴禁干預政事,這規矩就是馬皇后訂下來的。
鑑於漢、唐兩代的禍亂,多由宦官參政而引起,善於以史為鏡的馬皇后特別在這方面給明太祖出了主意。因此,明朝廷嚴格規定,內臣不得兼任外臣文武官職,不得著外臣冠服,不得與外廷諸司有文書往來,並在宮門前豎下鐵牌,上寫著:“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如此一來,杜絕了宦官亂政之弊。
明太祖朱元璋起於貧賤,生世坎坷,因而,表面上雖然睿智英明,豁達神武,但骨子裡卻藏著猜忌和苛刻。幸而身旁有一個仁慈寬厚的馬皇后,常常遇事勸諫,減少了不少刑戮,挽救了無數的無辜受疑者,赦免大學士宋謙就是一個典型。
宋謙是元末明初的著明文人學士,明代開國時的許多典章制度、禮樂刑政文典都是出自他的手筆,被明太祖尊稱為“開國文臣之首”。他曾經輔佐明太祖十九年,於洪武十年,也就是他六十八歲時告者還鄉,回到青蘿山中隱居。
三年以後,朝中大臣胡惟庸因圖謀不軌被誅,宋謙的孫子宋慎因與胡惟庸關係密切而受株連被殺,宋謙因曾經教授胡惟庸經書也遭到明太祖的懷疑,七十二歲高齡的他被逮捕押到京城,命在旦夕。馬皇后聞訊後,向太祖進言道:“宋先生曾經講學宮中,一字為師,終身不移。民家為子延師,尚以禮全終始,何況天子呢?況且他隱居青蘿山中,還能有什麼施展?”太祖自負地說:“這個你不知道,此老兒不甘寂寞,雖隱居青蘿山,但四方前去求教者絡繹不絕,受業者遍及天下,倘有異志,如何得了!”他拒絕了馬皇后的說情,馬皇后沉默不語。
第二天,馬皇后侍奉太祖午膳,擺出的全是素食,不見酒肉,太祖問是何故,馬皇后垂淚答稱:“妾為宋先生作福事啊!”明太祖不由得側然心動,於是赦令宋廉不死,而流放茂州。
馬皇后的仁慈不但保護了重臣,同時也蔭及了平民百姓。吳興有一鉅富叫沈萬三,據說他家有一個奇妙的“聚寶盆”,能呼金喚銀,因而家中金銀堆積如山,沈萬三性情豪爽浮躁,很喜歡顯示自家的財力。在明朝開國之初修築京城城牆時,他主動要求替朝廷分擔一半的工程,因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