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方面,他又不得不重視反對黨的聲音,在對外政策上堅定立場,逐漸採取強硬手段,並且力所能及的建立起一個能夠從根本上保護與捍衛帝國利益的國際新秩序,因此在對德,對意,對英以及對美政策上,蕭鼎昆往往會做出一些讓常人難以理解的決策。
顯然,作為世界上權力最大的人,蕭鼎昆也無法為所欲為。
從與美國的停戰談判中就能看出,蕭鼎昆數次改變談判策略,修改談判的最終目的,都是迫不得已做出的改變。
對一個政治家來說,當戰爭即將結的時候,其考驗才真正到來。
也正是如此,當第四輪停戰談判開始的時候,帝國談判代表的態度變得非常強硬,並且表示在解散了美國政府與國會之後,為了保證美國少數族裔(當時白人種群是美國的第一大族裔,因此其他人種都是少數族裔)的利益,美國必須無條件投降,並且在戰後的過渡時期建立軍事管制政府。
毫無疑問,這個要求太高了。
帝國代表即沒有說明所謂的“過渡時期”的具體含義,也沒有說明“軍事管制政府”的許可權範圍,如果美國答應這個要求,就等於成為了板上的魚肉,將由帝國任意宰割!
顯然,這判肯定不會太輕鬆。
第十五卷 最後總攻 第二十八章 … 最高懲罰
“無條件投降”,恐怕是對美國最嚴厲的“懲罰”了。
只要美國宣佈無條件投降,就等於放棄了一切要求,放棄了一切權利,其命運完全由戰勝國掌握。
當時,帝國內閣內部也就相關的問題進行了一場大範圍的討論。
焦點就是,有沒有必要在戰後重新劃分美國的行政區域,而由此引發的新爭論是,有沒有必要在美國推行民主政治。
在推行民主政治的問題上,基本上所有內閣成員都持贊同態度。
與民主政治相應的就是集權統治,或者獨裁統治。顯然,作為一個從君主立憲制走過來,經歷了數百年的鬥爭才建立起民主制度的國家,帝國的政治家很清楚,獨裁與集權帶來的只是新的威脅。
不說別的,在獨裁與集權治下,民眾很容易受到統治者煽動的民族情緒的影響,從而迅速走上武力擴張的道路,從而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具有威脅的軍事強國。如果只是一個普通國家,問題還不大,畢竟小國再強大,也只能威脅到周邊國家。可美國並不是一個普通的國家,更不是一個小國。如果美國走上了武力擴張的道路,不但會對周邊國家構成威脅,還會對帝國構成威脅,甚至會對全世界構成威脅。
第一次世界戰之前,美國就是在其相對集權的總統國會制的推動下,迅速武裝了起來,並且最終打破了戰爭雙方的優劣關係,導致帝國不得不透過割地求和的方式,換來了二十年的喘息機會。
而在這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能夠為帝國的頭號強敵,也正是其相對集權地制度賦予了美國總統太大的權力,使得美國總統可以根據利益集團地需要,透過控制輿論,製造國家與民族情緒的方式,將美國帶入了戰爭,並且成為了協約國集團的頭號強國。
要想使美國不再對帝構成威脅,就得在美國推行民主政治。
如此一來。就必須變更美國地行政區化與政治體制。讓沒有佔到人口多數地白人種群失去政治特權。從而失去控制美國地能力。
比如。在美國現行地政治體制中。是間接選舉。即選舉人票地方式來確定總統。
人口並不佔多數。但是以白人為主地東北部地區地幾個州擁有過多地選舉人票。相反。在人口較多。但是少數族裔為主地西部與西南部各州卻沒有幾張選舉人票。因此。在美國地歷屆總統選舉中。不僅當選地全是白人。就連被參選地都全是白人。少數族裔連發言權都沒有。又有什麼政治權利呢?
在統一內閣成員地觀點之後。蕭鼎昆將相關地事情交給了特別委員會。
隨後。特別委員會就提出了二套比較可行。但是完全不相關地方案。
一是徹底改變美國地政治制度。即廢除總統國會制。仿照帝國地政治體制。建立議會內閣制。
雖然這二種政治體制都是民主政治,但是其行政體系則完全不一樣。
在總統國會制中,總統地權力非常大,國會只在用來體現民主,同時制衡總統的政治機構。比如,總統有權直接擬定法案,在國會批准,即正式生效之前,以行政法案地方式暫時執行。即便被國會否決,總統仍然可以繼續向國會提交修改之後的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