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為止,“太宗”號的艦員幾乎輪換了二次,其首批官兵中,只有不到一成還在這艘戰艦上服役,艦長也換了四位,但是其勇猛作戰地精神,以及在戰場上的神勇表現並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除了在第八輪齊射時擊中了“內布拉斯加”號一次之外。“太宗”號在接下來的齊射中,命中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五左右。在交戰距離超過二萬米,目標以二十七節的速度航行,且雙方都在轉向。戰場態勢不斷髮生著變化的情況下,能夠保持這麼高的命中率。已經算得上是非常優秀了。
八點十四分。“太宗”號收穫了第二個“獨立”戰果。
在第十輪齊射的時候,從乙炮塔一門主炮打出的穿甲彈準確地落在了“內布拉斯加”號艦橋左後方的水平甲板上。直接砸碎了三號副炮炮塔,並且擊穿了下方的水平裝甲。最終在距離一號鍋爐艙大概二道艙室的位置爆炸。
該穿甲彈地命中點距離第一枚穿甲彈的命中點不到二十米,因為複合穿甲彈地裝藥量略高於重型穿甲彈。所以爆炸威力比重型穿甲彈大一點。二枚穿甲彈地炸點離得太近,結果在“內布拉斯加”號的左側艦體上炸出了一處長條形地缺口。如果不是“衣阿華”級戰列艦的艦體極為厚實,且主裝甲帶後方有三道隔離艙,恐怕這二枚穿甲彈就能使該艦左側艦體地大量艙室進水,導致艦體嚴重左傾。
相對而言,“內布拉斯加”號的火力也是四艘“衣阿華”級戰列艦中最兇猛地。
僅僅一分鐘之後,一枚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彈就擊中了“太宗”號。
雖然在二萬一千米的距離上,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彈很難對“省”級戰列艦構成致命的威脅,但是“皇帝”級戰列艦的綜合防護與綜合生存能力遠不如“省”級,作為帝國海軍的第一種快速戰列艦,“皇帝”級的防護能力只比以往的老式戰列艦好一些,比後來的其他快速戰列艦都差得多。
這枚十六英寸穿甲彈直接炸穿了“太宗”號的艦尾,如果不是舵艙得到了最嚴密的保護,恐怕“太宗”號將因此失去轉向能力,從而不得不提前離開戰場。
八點二十分,在第十三輪齊射中,“太宗”號再次讓對手嚐到了痛苦的滋味。
複合穿甲彈準確無誤的落在了“內布拉斯加”號A炮塔的頂部,並且輕而易舉的撕穿了厚達二百二十五毫米的裝甲,最後在炮塔內發生爆炸,徹底摧毀了這座炮塔。
因為二萬一千米在複合穿甲彈的正常射程範圍之內,所以穿甲彈的彈道末端並不是十分陡峭(後來測試發現,複合穿甲彈要在射程超過二萬七千米的情況下,彈道末端才會變得非常陡峭),與水平面的夾角在三十度以下。雖然炮塔頂部裝甲的厚度只有二百二十五毫米,但是對於穿甲彈來說,其起到的防護作用超過了四百五十毫米厚的垂直裝甲。
在同等情況下,四百毫米重型穿甲彈只能穿透大概四百四十毫米的垂直裝甲,而美軍裝備的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彈也只能穿透大概為四百二十毫米。由此可見,複合穿甲彈的穿甲能力明顯在重型穿甲彈之上。如果能夠改進彈體結構,使其末端彈道更加陡峭,那麼複合穿甲彈的穿甲能力還將提高不少。
被幹掉了一座炮塔之後,“內布拉斯加”號的火力頓時弱了許多。
連續三輪齊射,“內布拉斯加”號都沒有能夠收到戰果。
“太宗”號則是越大越猛。在第十七輪齊射的時候,又擊中了對手一次。
這次的命中點在“內布拉斯加”號C炮塔後方,穿甲彈仍然擊穿了該艦地水平裝甲,並且炸起了很多甲板碎片,但是沒有能夠對艦體造成更嚴重的損傷。據後來瞭解,這枚穿甲彈在進入艦體後並沒有發生爆炸,當時瞭望員看到的只是穿甲彈在砸中甲板之後彈起的碎片,而不是爆炸後產生的碎片。
因為命中點就在舵艙與C炮塔彈藥艙之間。穿甲彈最終停在了三號推進軸上面大概二層甲板處,所以只要引信正常工作,穿甲彈發生爆炸,“內布拉斯加”號必然遭受重創,甚至會因此損失一半的推進能力。可惜的是,穿甲彈沒有能夠發生爆炸。
直到八點三十一分,“內布拉斯加”號才收到了第二個戰果。
十六英寸穿甲彈擊中了“太宗”號艦體右側,二根菸囪之間的部位。在連續穿透了露天甲板與水平裝甲。以及三道艙室隔板之後,最終在艦體左側地三號副炮炮塔下方發生爆炸。結果,不但三號副炮炮塔被炸飛,艦體左側還被炸出了一個直徑三米左右的窟窿。而且爆炸點在水線以下,最終導致左側的五個艙室被海水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