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李達康端坐在辦公室內,正專心致志地翻閱著《江省日報》。
在那個年代,報紙無疑是人們獲取外界資訊的主要渠道。
尤其是對於像《江省日報》這樣的官方權威報紙,更是每一位江省官員案頭必備的讀物。
它不僅承載著上級的政策導向與指示精神,還全面反映了全省各地的實際情況與發展動態。
對於李達康這樣的地方主政者來說,《江省日報》更是他決策時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與依據。
突然,一篇題為《加快建設“菜籃子”工程,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文章吸引了李達康的注意。
他細細品讀起來,文章深刻剖析了當前江省在農產品自給自足方面所面臨的嚴峻挑戰,特別是在蔬菜、肉類等生活必需品供應上的緊張局勢,以及由此可能引發的社會穩定風險。
文章指出,隨著城市化程序的加速推進,耕地資源的日益減少和農業生產效率的不盡如人意,已經嚴重製約了江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能力。
因此,亟需透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大力加強“菜籃子”工程建設,以確保人民群眾餐桌上的安全與豐富多樣。
讀完這篇文章,李達康的眼中閃過一絲光芒。
他回想起之前在石溪村養殖場調研時,大量牲畜糞便沒有得到有效利用。
當時,他就敏銳地感覺到這裡面大有文章可做,甚至萌生了在官田鄉建設一個蔬菜基地,將這些牲畜糞便變廢為寶的想法。
只不過,他還沒來得及找人去深入調研和摸底。
沒想到,今天竟然在《江省日報》上看到了這篇與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的文章。
這讓他倍感振奮,也更加堅定了他在官田鄉建設蔬菜基地的決心。
一旦這個蔬菜基地建成,不僅能夠積極響應上級的政策號召,還能夠為官田鄉的群眾開闢一條新的增收渠道,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想到這裡,李達康毫不猶豫地撥通了郭明先的電話。
郭明先接到李達康的電話後,顯得非常高興,連聲問道:“達康啊,今天怎麼有空給我打電話了?最近工作還順利吧?”。
李達康微笑著回答道:“一切安好,郭爺爺。我是有件事想請您幫忙的”。
“什麼事?說說看,看看我這個老頭子能不能幫上忙”。
郭明先在電話那頭笑呵呵地說道。
李達康便將自己的想法和盤托出:“是這樣的,郭爺爺,我準備在鄉里建設一個蔬菜基地”。
“但是對於種植什麼品種比較好,心裡還沒個底,所以想請您幫我聯絡幾位農業方面的專家,過來指導一下”。
郭明先聽後,爽朗地笑道:“這個簡單,省農業大學那邊有的是這方面的專家,這事就包在我身上了”。
“我馬上給農業大學那邊打個電話,讓他們派幾個人過去”。
對於郭明先來說,這不過是舉手之勞。
雖然他已經退休了,但是作為曾經的省農業廳廳長,他在農業領域的威望和影響力依然不容小覷。
更何況,現任江省農業大學的校長,也是從他曾經任職的江省農業廳調過去的,兩人關係頗為融洽。
“郭爺爺那就麻煩您了,等改天有空了,我再去明州看望您”。
李達康滿懷感激地說道。
“好啊,我就等著你這句話呢。達康啊,你可一定要來啊!”。
郭明先在電話那頭爽朗地笑道。
……
幾天後,江省農業大學的專家團隊來到了安江縣。
李達康親自帶人去安江縣車站迎接的。
為首的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專家,旁邊跟著的幾位是他的助手和帶的學生。
這位老專家姓楊,李達康事先已經託人打聽過了,此人乃是江省農業領域的大拿,在農業方面的專業性毋庸置疑。
要不是郭明先的面子,農業大學的校長親自開口了,一般人還真請不動他。
“楊教授您好,我是官田鄉的黨委書記李達康”,李達康熱情的說道。
“你就是官田鄉的黨委書記?”。
楊教授也有點詫異眼前之人的年輕。
“是的楊教授,您們一路過來辛苦了,先去我們鄉里休息下吧,住處我們都安排好了”,李達康說道。
楊教授微微點頭,隨即一行人乘車前往官田鄉。
沿途,李達康簡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