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支書啊,我就是隨便過來看看,沒必要興師動眾的”。
李達康笑著擺擺手,示意鄭耀先不用客氣。
飯桌上,大家邊吃邊聊,氣氛十分融洽。
李達康詳細詢問了鄭家村近期的發展情況,特別是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新農村建設進展。
鄭耀先一一作答,臉上洋溢著自豪和滿足。
“李書記,您真是我們的福星啊!自從您來了官田鄉,我們鄭家村的變化簡直是翻天覆地”。
“豆製品廠的發展帶動了整個村的經濟,村民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現在村裡正在搞新農村建設,環境越來越美,大家的幸福感也越來越強”。
鄭耀先感慨地說道。
李達康點點頭,語重心長地說:“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
“不過,我們不能因此而滿足,要繼續努力,爭取讓鄭家村成為全縣、全市乃至全省的示範村”。
“李書記,您放心,我們一定會按照您的要求去做”,鄭耀先和幾個村幹部表態道。
……
飯後,李達康在鄭耀先和村幹部的陪同下,又來到了鄭家村的新農村建設現場。
這裡同樣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村民們正忙著砌牆、鋪路、綠化,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李達康與村民們親切交談,瞭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和對未來的期望。
“李書記,您是我們的大恩人啊!”。
一位村民握著李達康的手激動地說:“以前我們村窮得叮噹響,現在路修好了,房子也蓋起來了,日子越過越有盼頭了”。
李達康聽後十分欣慰,他深知,要想讓鄉親們真正過上好日子,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生活環境和發展條件。
他勉勵大家要繼續努力,共同把鄭家村建設得更加美好。
離開村子時,李達康看著這塊曾經貧窮落後的土地,如今已煥發出勃勃生機,心中充滿了自豪。
……
離開鄭家村後,李達康又來到了石溪村。
他要到這來看看養殖業的發展情況。
得益於鄉財政的逐漸好轉,李達康對於真正能帶動全鄉群眾擺脫貧困,走上小康生活的養殖業,付出了大量心思。
全鄉百分之六十的財政都投入到了養殖業中,主要是給村民貸款,不然的話,光憑信用社那點錢還真不夠。
石溪村現在已經建有官田鄉規模最大的養殖場。
養殖場坐落在一片開闊的山谷之中,四周被鬱鬱蔥蔥的樹木環繞,既保持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又確保了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李達康在村支書和養殖場負責人的陪同下,仔細參觀了每一個區域。
他們詳細介紹了養殖品種的選擇、飼料配比的科學性、疾病防控體系的完善以及糞便處理與資源迴圈利用的技術。
李達康聽得十分認真,不時點頭讚許,並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現在養殖場裡有多少牲口?”,李達康問道。
“目前有生豬五千多頭,牛羊將近四千頭,雞鴨一萬多隻”,養殖場的負責人回答道。
“這麼多牲口每天產生的糞便不少吧?你們是怎麼處理的”。
“李書記,牲口的糞便主要是一些村民拉去施肥了,不過還是剩下很多,只能挖個坑填埋了”。
聽到這裡,李達康皺了皺眉。
這牲口的糞便經過處理之後可是很好的肥料,就這樣填埋了太可惜了。
該怎麼把這些糞便利用起來呢?
李達康心裡漸漸有了一個新計劃。
……
這時,李達康走到豬圈前,詫異的問道:“這豬得有兩百多斤了吧?這才半年左右,怎麼長得這麼快?你們不會是給豬吃了什麼不好的東西吧?”。
“李書記,您別誤會,我們可不敢胡來,這豬之所以長得這麼快,是因為吃了從鄭家村那個豆製品廠運來的豆渣”。
養殖場的負責人急忙解釋道。
“吃豆渣能長肉?”,李達康還是頭一次聽說。
雖然李達康前世是農村出來的,但他們村裡並沒有人做豆腐,所以他並不知道豆渣是上好的飼料。
“是的李書記,這豆渣可是個好東西……”。
接著,養殖場的負責人就給李達康介紹了一下豆渣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