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後,京城一片繁華景象。
柏宇軒和南詩雅攜手站在皇家藏書閣前,感受著這五年來教育改革帶來的巨大變化。
全國識字率提前達到目標,百姓臉上洋溢著求知的渴望,這讓他們感到無比欣慰。
然而,柏宇軒並沒有停下腳步,他深知教育的普及不能只侷限於繁華的都市,更應該惠及偏遠地區。
他決定將教育改革的觸角延伸到更遠的地方,讓知識的陽光照亮每一個角落。
訊息一出,卻掀起了軒然大波。
以周大儒為首的傳統文人勢力強烈反對,他們四處散佈謠言,聲稱偏遠地區民風淳樸,無需接受新式教育,讀書識字只會擾亂他們平靜的生活。
這些謠言在民間迅速傳播,給柏宇軒的改革之路帶來了巨大的阻力。
偏遠地區的人們長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對新式教育充滿了懷疑和牴觸。
他們不理解學習新知識的意義,認為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
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抵制柏宇軒派遣的教育人員的情況,將他們拒之門外,甚至惡言相向。
面對如此巨大的阻力,柏宇軒並沒有退縮。
他深知,改革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
他堅信,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最終實現教育的全面普及。
一天,柏宇軒正在書房研究地圖,思考如何應對當前的困境。
南詩雅走了進來,看到他眉頭緊鎖的樣子,關切地問道:“宇軒,怎麼了?是不是遇到什麼難題了?”
柏宇軒放下手中的地圖,嘆了口氣,說道:“偏遠地區的教育推廣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周大儒等人……”
他話還沒說完,門外突然傳來一陣喧譁聲。
一個侍衛匆匆跑了進來,跪地稟報道:“大人,周大儒求見!”
柏宇軒和南詩雅對視一眼,心中都升起一種不祥的預感。
“讓他進來。” 柏宇軒沉聲說道。
周大儒大步流星地走了進來,臉上帶著一絲冷笑,說道:“柏大人,你的教育改革是不是做得太過火了?”
周大儒一甩袖袍,怒目圓睜:“柏大人,你這般大舉動,將新式教育強加於偏遠地區,豈不是要將他們的文化傳統徹底摧毀?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有其生存之道,何須你這般擾亂?”
柏宇軒站起身,語氣堅定:“周老先生此言差矣,教育公平乃國之根本,豈能因地域而有所區別?難道偏遠地區的百姓就不配擁有學習的機會,就該世世代代被矇在鼓裡嗎?我意並非摧毀傳統,而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知識的陽光普照大地!”
兩人針鋒相對,互不相讓,屋內的氣氛劍拔弩張。
周大儒拂袖而去,丟下一句:“柏大人,你如此一意孤行,早晚會自食惡果!”
面對周大儒的威脅,柏宇軒不為所動。
他早已料到改革之路不會一帆風順,但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絕不會輕易放棄。
他立刻召集幕僚,商討對策。
南詩雅提議:“不如讓那些已經接受新式教育的孩子們組成宣傳隊,到偏遠地區現身說法,讓他們親眼看看教育帶來的好處。”
柏宇軒眼前一亮,這的確是一個好主意。
他立刻安排人手,從各地挑選優秀學童,組成宣傳隊伍,前往那些抵制情緒最為嚴重的地區。
這些孩子年紀雖小,卻各個精神抖擻,充滿活力。
他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當地百姓講述自己學習的經歷,展示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
他們有的能寫會算,有的能吟詩作對,有的甚至能用新學的知識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當地百姓原本對新式教育充滿懷疑,但看到這些活生生的例子,他們的態度開始逐漸轉變。
他們意識到,讀書識字並非壞事,反而能夠讓他們掌握更多技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周大儒散佈的謠言不攻自破。
訊息傳回京城,柏宇軒欣慰地笑了。
他知道,這場教育改革的勝利,離不開這些孩子們的努力,更離不開南詩雅的智慧。
他看著地圖上那些逐漸被點亮的區域,心中充滿了希望。
“詩雅,我們去看看吧。” 柏宇軒說道。
柏宇軒和南詩雅輕車簡從,一路微服私訪,深入偏遠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