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下西洋人數有人。】
看著和前面外邦人零散的船隻相比較,顯得格外浩蕩的大船,國人都是與有榮焉。
天朝上國的自豪,可不是輕易能夠動搖的。
玉不識也接著說道。
【接下來幾次下西洋,時間也都相差不遠,鄭和幾乎沒有停歇。
第四次,鄭和於永樂十一年出發,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於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回到大明。
第五次時間在永樂十四年十二月,他率船隊出發,到達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回國。】
【再接下去,第六次鄭和半道折返,第七次已是宣德五年,中間經歷了朱棣去世、守備南京等事,鄭和雖曾被停罷下西洋事業,也終究成行。
也是這一次,鞠躬盡瘁、積勞成疾的鄭和于歸國途中,在古裡病逝。】
朱高熾沒等朱棣說話,立馬讚道:“父皇,兒臣以為鄭和七下西洋,功在千秋。雖耗費巨大,但揚我大明威名於海外,其影響不可磨滅。”
他是覺得航海一事耗費人力物力巨大,內心也有些不贊成,但這不是在父皇面前嗎,還是先說點高興的話。
朱棣對於兒子的小心思不置可否,只是提醒道:“海疆不可棄。”
既然能被天女專門拿出來講,可見也是有利可圖的,那還等什麼,當然得繼續啊。
只是聽到自己和鄭和都難抵時間的流逝,心下也難免會產生一絲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