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5日,陰
上海的秋天總是帶著一絲涼意,尤其是傍晚時分,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溼氣。我坐在診所的鋼琴前,指尖輕輕滑過琴鍵,彈奏著肖邦的《夜曲》。琴聲在空曠的房間裡迴盪,彷彿能撫平一切不安的情緒。診所位於一座天主教堂旁邊,偶爾能聽到教堂的鐘聲,那聲音總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寧靜。
今天的最後一位病人是張偉,一名32歲的程式設計師。他提前十分鐘到了,坐在候診室的沙發上,手裡握著一杯熱水,眼鏡片後的眼神顯得有些遊離。他的穿著很休閒,一件灰色的連帽衛衣搭配牛仔褲,腳上是一雙運動鞋,典型的程式設計師裝扮。但他的姿態卻透露出一種緊繃感,肩膀微微聳起,像是隨時準備迎接一場戰鬥。
我停下琴聲,走到候診室,微笑著對他說:“張先生,請進。”
他抬起頭,勉強擠出一個笑容,點了點頭,跟著我走進診療室。
---
診療室
診療室的佈置很簡單,一張沙發,一把扶手椅,一張小圓桌,桌上放著一盞檯燈和一盒紙巾。牆上掛著一幅抽象畫,色彩柔和,給人一種放鬆的感覺。我坐在扶手椅上,張偉則坐在沙發上,雙手交叉放在膝蓋上,顯得有些侷促。
“張先生,今天是我們的第一次見面,”我開口說道,“你可以叫我李醫生。在開始之前,我想了解一下,你最近感覺怎麼樣?”
他沉默了幾秒,低聲說道:“不太好……我最近總是覺得很焦慮,晚上睡不著,白天又集中不了注意力。工作上壓力很大,感覺自己快要崩潰了。”
我點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我們公司最近在開發一個新專案,時間很緊,任務也很重。我負責的模組出了很多問題,每天都要加班到很晚,但還是趕不上進度。上司一直在催,同事們也都很緊張,我感覺自己像是個拖後腿的人。”他的語速越來越快,聲音裡帶著一絲顫抖。
“聽起來你承受了很大的壓力,”我輕聲說道,“你能具體描述一下,這種焦慮的感覺是什麼樣的嗎?”
他皺了皺眉,似乎在尋找合適的詞語:“就像……胸口壓著一塊大石頭,呼吸不過來。有時候我會突然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甚至覺得自己快要暈倒了。晚上躺在床上,腦子裡全是工作的事情,根本睡不著。”
我注意到他的手指緊緊絞在一起,指節有些發白。他的焦慮已經不僅僅是心理上的,還體現在了身體反應上。
“張先生,你提到晚上睡不著,能告訴我你通常幾點上床,幾點入睡嗎?”我問道。
“我一般凌晨一點左右上床,但躺下後至少要過兩個小時才能睡著。有時候甚至到天亮都睡不著,第二天又要早起上班,整個人都很疲憊。”他的聲音裡帶著無奈。
“你有沒有嘗試過一些放鬆的方法,比如深呼吸或者冥想?”我繼續問道。
他搖了搖頭:“試過幾次,但沒什麼用。我一閉上眼睛,腦子裡就開始想工作的事情,根本靜不下來。”
---
精神分析法:探索潛意識的焦慮
我決定先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入手,探索他潛意識中的焦慮來源。
“張先生,你提到工作上感到壓力很大,覺得自己拖了團隊的後腿。這種感受讓你想到了什麼?或者說,它是否讓你聯想到過去的某些經歷?”我問道。
他愣了一下,似乎沒想到我會問這個問題。沉默了一會兒,他低聲說道:“其實……我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好。從小到大,我父母對我的要求都很高,他們希望我能考上好大學,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我確實做到了,但總覺得還不夠。每次取得一點成績,他們都會說‘還可以更好’。現在工作了,我也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怕讓上司和同事失望。”
他的聲音越來越低,最後幾乎變成了自言自語。我注意到他的眼神有些遊離,似乎在回憶過去的某些片段。
“聽起來,你對自己的要求很高,甚至有些苛刻,”我說道,“這種‘不夠好’的感覺,是否也影響了你對自己的評價?”
他點了點頭:“是的,我總覺得自己不夠優秀,比不上別人。即使別人誇我,我也覺得他們只是在客氣。”
“這種自我否定的想法,可能源於你童年時期的經歷,”我解釋道,“父母的期望讓你形成了一種‘我必須做到最好’的信念。這種信念在你成長過程中起到了推動作用,但也讓你對自己過於苛刻,甚至產生了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