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知行為理論:打破強迫的迴圈
在接下來的幾次治療中,我決定結合認知行為理論,幫助他打破強迫行為的迴圈。我讓他每天記錄自己的強迫行為,並嘗試分析這些行為背後的想法。
“陳先生,今天您能告訴我,您早上檢查門鎖的次數嗎?”我問道。
他翻開筆記本,仔細看了看:“今天早上,我檢查了五次門鎖。”
“您能想起當時在想什麼嗎?”我繼續問道。
他想了想,臉上露出一絲焦慮:“我當時在想,如果我沒有檢查清楚,門可能會被撬開,家裡會被偷。”
“您覺得這種想法合理嗎?”我問道。
他沉默了一會兒,然後低聲說道:“其實我知道,門鎖很安全,不太可能被撬開。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您能試著想象一下,如果您沒有檢查門鎖,會發生什麼嗎?”我繼續引導。
他的眼神變得有些緊張:“我……我覺得家裡會被偷,我會失去一切。”
“您覺得這種可能性有多大?”我溫和地問道。
他搖了搖頭:“其實很小,幾乎不可能。”
“那您能試著減少檢查門鎖的次數嗎?”我問道。
他猶豫了一下,最後點了點頭:“我可以試試。”
---
治療進展:逐步克服強迫
經過幾個月的治療,陳明的強迫行為有了明顯的改善。他開始嘗試減少檢查門鎖的次數,從五次減少到三次,最後減少到一次。他的日記本也變得越來越厚,記錄著他每天的進步。
“醫生,我今天只檢查了一次門鎖。”他興奮地說道,“雖然我還是有點焦慮,但我覺得自己可以控制住了。”
“太好了,陳先生!”我由衷地為他感到高興,“您能想起當時在想什麼嗎?”
他點了點頭:“我當時在想,門鎖很安全,我不需要反覆檢查。即使真的發生了什麼事情,我也有能力應對。”
“您看,您的思維方式正在改變。”我笑著說道。
他擦了擦額頭的汗,感激地看著我:“謝謝你,醫生。如果沒有你,我可能永遠都走不出這個迴圈。”
“這是您自己的努力,陳先生。”我溫和地說道,“我只是幫您找到了那條通往自由的路。”
---
結語
今天的治療結束後,我站在診所的窗前,看著陳明慢慢走遠。他的背影依然有些緊繃,但步伐卻比之前輕快了許多。我知道,他的強迫症還沒有完全消失,但至少,他已經找到了那條通往自由的路。
我回到鋼琴前,輕輕彈奏起一首《致愛麗絲》。琴聲在房間裡迴盪,彷彿在訴說著那些被束縛的靈魂。窗外的天主教堂傳來悠揚的鐘聲,彷彿在回應著琴聲的呼喚。
或許,自由就像這鐘聲,雖然遙遠,卻永遠不會消失。只要我們願意傾聽,它們就會重新響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