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5日,陰
今天的上海,天空灰濛濛的,像是被一層薄紗籠罩著。我坐在診所的鋼琴前,指尖輕輕滑過琴鍵,彈奏著一首肖邦的《夜曲》。琴聲在空曠的房間裡迴盪,帶著一絲淡淡的憂傷。窗外的教堂鐘聲響起,我停下手中的演奏,抬頭望向窗外。教堂的尖頂在灰暗的天空下顯得格外肅穆,彷彿在提醒我,今天的病人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關懷。
劉婷,一個20歲的大學生,預約了今天的診療。她的病歷上寫著“抑鬱傾向”,原因是學業壓力和人際關係問題。我合上病歷本,深吸一口氣,準備迎接她的到來。
---
10:00 Am
門被輕輕推開,劉婷走了進來。她穿著一件簡單的白色衛衣和牛仔褲,短髮整齊地貼在耳後,臉上沒有化妝,顯得有些蒼白。她的眼神遊離,像是找不到焦點,腳步輕得幾乎聽不見聲音。
“請坐。”我微笑著指了指沙發。
她點點頭,小心翼翼地坐下,雙手緊緊攥著揹包帶,彷彿那是她唯一的依靠。
“劉婷,我是陳醫生。”我溫和地說道,“今天是我們第一次見面,你可以放鬆一點,這裡很安全。”
她抬起頭,看了我一眼,又迅速低下頭,聲音細如蚊吶:“陳醫生好。”
“能告訴我,最近你感覺怎麼樣嗎?”我儘量讓語氣顯得輕鬆。
她沉默了一會兒,低聲說:“我……我不知道該怎麼說。就是覺得……很累,什麼都不想做。”
“累?”我重複了一遍,“是身體上的累,還是心理上的?”
“都有吧。”她咬了咬嘴唇,“每天晚上都睡不著,早上又起不來。上課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作業也拖到最後一刻才做。我覺得自己……很沒用。”
她的聲音越來越小,最後幾乎聽不見了。我注意到她的手指在不停地絞動,顯然內心充滿了焦慮。
---
10:15 Am
“劉婷,你願意和我聊聊,是什麼讓你覺得‘很沒用’嗎?”我問道,試圖引導她表達更深層的情緒。
她猶豫了一下,低聲說:“我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同學們都很優秀,他們成績好,社交也厲害。而我……我連最簡單的作業都完成不了。每次看到他們,我就覺得自己像個失敗者。”
“你提到‘失敗者’,這個詞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我繼續追問。
她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痛苦:“意味著……我不配擁有現在的一切。我不該考上這所大學,不該和這些優秀的人在一起。我只會拖累別人。”
她的自我評價極低,這是典型的抑鬱症狀。我決定從認知行為療法的角度入手,幫助她識別和糾正這些負面的自動思維。
“劉婷,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想法可能並不完全真實?”我溫和地問道。
她愣了一下,疑惑地看著我:“什麼意思?”
“我的意思是,你說自己‘不配’、‘拖累別人’,這些想法可能是你情緒低落時產生的。事實上,你能考上這所大學,說明你有能力。只是現在,你被一些負面的想法困住了。”
她低下頭,似乎在思考我的話。
---
10:30 Am
“劉婷,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練習,好嗎?”我拿出一張紙,分成兩欄,“左邊寫下你現在的負面想法,右邊寫下事實。比如,你說‘我不配考上這所大學’,事實是什麼?”
她接過筆,猶豫了一下,在左邊寫下:“我不配考上這所大學。”然後,她停頓了。
“事實是什麼?”我輕聲提醒。
她慢慢在右邊寫下:“我高考成績達到了錄取線。”
“很好。”我點點頭,“你看,事實和你的想法並不一致。你考上大學是因為你的努力和成績,而不是運氣。”
她看著紙上的字,眼中閃過一絲光亮,但很快又黯淡下來:“可是……我現在什麼都做不好。”
“這也是一個負面想法。”我鼓勵她,“試著寫下事實。”
她在左邊寫下:“我什麼都做不好。”右邊寫下:“我完成了上週的作業,雖然拖了很久。”
“你看,你並不是‘什麼都做不好’。”我微笑著說,“你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調整自己。”
她輕輕點了點頭,似乎有些釋然。
---
11:00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