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決定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探索她內心深處的情感衝突。
“劉婷,你提到同學們都很優秀,讓你感到壓力。你能告訴我,這種壓力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嗎?”
她沉默了一會兒,低聲說:“可能是從高中開始的。那時候,我媽媽總是說,如果考不上好大學,我的人生就完了。她每天都會問我成績,如果我考得不好,她就會很失望。”
“你媽媽對你的期望很高,是嗎?”我問道。
她點點頭,眼中泛起淚光:“我知道她是為我好,但我真的覺得很累。每次考試前,我都會失眠,害怕自己考不好。”
“這種害怕,現在還在影響你嗎?”我輕聲問。
“是的。”她哽咽著說,“我覺得自己永遠達不到她的期望,也達不到自己的期望。”
我遞給她一張紙巾,等她情緒稍微平復後,繼續說道:“劉婷,你有沒有想過,你現在的抑鬱,可能和你對媽媽的感受有關?”
她抬起頭,疑惑地看著我:“什麼意思?”
“我的意思是,你可能把對媽媽的期待和壓力內化了。你覺得自己必須完美,否則就會讓她失望。這種內化的壓力,讓你對自己產生了過高的要求,也讓你感到疲憊和無助。”
她沉默了一會兒,低聲說:“也許吧……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們可以一起探索這個問題。”我溫和地說,“首先,你需要意識到,你的價值並不完全取決於你是否達到了別人的期望。你有權利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別人。”
她點了點頭,眼中閃過一絲希望。
---
11:30 Am
診療接近尾聲,我決定給她佈置一個家庭作業。
“劉婷,我希望你回去後,每天記錄一件讓你感到開心或自豪的小事。可以是完成了一項作業,也可以是和朋友的一次愉快聊天。然後,寫下你對這件事的感受。好嗎?”
她點點頭:“我試試。”
“很好。”我微笑著說,“記住,改變是一個過程,不需要急於求成。我們下次見面時,再一起討論你的記錄。”
她站起身,輕輕鞠了一躬:“謝謝您,陳醫生。”
“不客氣。”我送她到門口,“下週同一時間見。”
---
12:00 pm
劉婷離開後,我回到鋼琴前,手指輕輕按下一個和絃。琴聲在房間裡迴盪,帶著一絲溫暖。窗外的教堂鐘聲再次響起,我望向窗外,心中默默祈禱,希望劉婷能在這次治療中找到一絲光明。
今天的診療讓我意識到,抑鬱不僅僅是情緒的低落,更是內心深處對自我價值的否定。透過認知行為療法,我幫助劉婷識別和糾正了她的負面思維;透過精神分析,我試圖探索她內心深處的衝突。雖然這只是治療的開始,但我相信,只要她願意面對自己,改變終將到來。
我合上日記本,深吸一口氣,準備迎接下一位病人。窗外的天空依然灰濛濛的,但我知道,陽光終會穿透雲層,照亮每一個需要溫暖的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