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好的話,被徵募至北軍五校中也是不錯的。
2.關於少者居後,老者居前。
《後漢書·烏桓傳》:貴少而賤老,其性悍塞。
這一點在許多文獻中都能看到相同的記錄,少者長大就是壯男,老者年老體衰,已然無用,故而易捨棄。
這也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民族在生產生活的方式之間的不同。
另一方面也是說明食物獲取之難,在隨著人口增長的同時。
讚美袁老。
3.戰死者葬在大鮮卑山,並且陪葬一套棺木,一條肥狗。
《後漢書·烏桓傳》:俗貴兵死,斂屍以棺...肥養一犬...以彩繩瓔牽,並取死者所乘馬衣物,皆燒以送之,言以屬累犬,使護死者神靈歸赤山。赤山在遼東西北數千裡,如中國人死者魂神歸岱山也。
岱山,註釋是即泰山也。
但這魂歸泰山,應該是戰國末期到西漢時期,那堆齊魯地區的儒生吹捧而至的。
不是我黑,是那段時期,他們自己編撰經典...
我看先秦史料,似乎也有什麼全國的魂,死後歸於泰山啊。
但其流傳淵遠,對此不作評價。
只是表達的意思相同,書中是藉此來比喻。
加上後漢書作者范曄所在的時期與東漢隔了幾百年。
這個比喻成立也實屬正常。
棺木收屍,陪葬生前的馬匹衣物,以及一條提前養好的肥狗,這些都是字面意思,沒有需要細細解釋的地方。
關於烏桓的歸葬地目前比較主流的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在內蒙古巴林左旗北,還有一種是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北部的烏桓山。
第一種說法在內蒙古赤峰市北部,第二種在赤峰市東北部。
兩者相距不會太遠。
而第二種地域所在的地域靠近大興安嶺南麓,第一種說法相距第二種距離也沒有太遠。
故而猜測應該是靠近大興安嶺南麓所在的地區。
而鮮卑習俗與烏桓同,兩者之間魂歸故里的故地肯定不會是同一處。
但無一例外,都是靠近大興安嶺,但鮮卑應該更靠北些。
個人猜測。
雖然祖上可能是出自同源,但你家祖墳和我家祖墳在一起,我覺得,這個觀點應該不可取。
但兩者相距應該不會太遠。
而在鮮卑和烏桓的習俗中,都是樂意在戰場或者私鬥中決死,帶著一種很強烈的未開化的遊牧民族色彩。
這點與匈奴的有利如飛鳥之雲集,無利則如鳥獸散還是有明顯的區別的。
不過烏桓在整個兩漢時期都長期作為僱傭兵和禁軍的存在,特別是在東漢的北軍五校中,由於東漢主要採取募兵制。
越騎,屯騎這兩支兵種人員不多,基本上常設的也就七百餘人左右,但兵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招募而來的烏桓騎兵。
由於主要時代背景是漢末,故而西漢那邊就不贅述了。
加上幽州突騎這類騎兵在整個東漢都有一抹濃重的色彩。
其好勇鬥狠,其善戰能力,個人感覺兵源素質還在泰山兵、丹陽兵、巴蜀板楯蠻、羌兵之上。
因為其戰鬥能力是在歷史上經過幾百年的檢驗,代代認同的結果。
當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還是因為其弓馬嫻熟的特性,步卒好培養,但中原地區,南方地區,西南地區等地方想培養騎兵,真的很難。
這般廉價好用的兵種,徵召起來就能投入戰鬥,方便又實惠。
而曹操的虎豹騎中,異族兵源就不在少數。
漢末劉虞和公孫瓚麾下,也是有一定數量的烏桓僕從軍在內的。
因為塞內烏桓所在的地方離幽州實在太近。
而鮮卑騎兵的單兵素質經過烏桓這麼一對比,大家也就知道了其具體情況如何了。
不過烏桓騎兵在與鮮卑騎兵有一點不同就是,烏桓距離漢朝邊郡更近,加上有內附的塞內烏桓,故而漢化程度較高,使用起來也更加順手。
後面就不過多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