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從鑄鐵發展到了鋼等更加優質的材料。
其尺寸和重量也可以根據不同的動力需求進行更精確的設計。
利用風車的動力將水抽到高處的蓄水池中,必要時可以利用水力穩定風車動力。
當風車動力過剩時,比如在風速較大的時候,將水抽到蓄水池儲存能量。
蓄水池可以建在附近的高地或者人工築起的土壩內。
當風車動力不足時,利用蓄水池中的水透過水車等裝置來補充動力。
這種方式就像一個能量的“緩衝器”,將不穩定的風車動力轉化為水的勢能儲存起來。
然後等需要的時候再轉換回穩定的機械能。
除了為風車儲能,蓄水池本身對稜堡也很重要。
在明末西法炮學著作《祝融佐理》中就詳細描述過稜堡中蓄水池的建造方法。
其中有一篇《衛地方角銃臺法》全文約900字,三分之一篇幅就是在敘述臺內蓄水池的造法。
道理再明白不過,想要憑藉稜堡長期固守,糧食儲備還在其次,水源才是最重要的。
並不是在所有的要衝之地都可以透過鑿井,或者從泉水、溪流、河水中得到水源。
比如一些在山脊、山崗、山坡上的要衝之地就很難鑿井取水,也未必有泉水、溪流可用。
這種時候,儲量巨大的蓄水池對守軍來說就是至關重要的。
明末西學東漸之時,恰逢滿洲崛起,遼東戰事愈烈,刺激知識階層主動學習、引進歐洲軍事技術。
於是在天啟、崇禎年間,出現了幾種介紹西法炮學的編譯作品。
《祝融佐理》可謂是其中的代表作,內容涉及火炮形制、火藥配方、鐵炮製造、炮車製造、防禦工程技術等全方位的炮學知識,多為其他西法炮學著作所引用。